“走转改”活动在各地深入展开后,人们在媒体上越来越多地看到带着田野芬芳、倾注着民生关怀的新闻报道;一向客观、冷峻,一度有点高高在上的主流媒体新闻,听上去、看上去多了几许人文关怀的色彩,用观众的话说,“这下可真是‘接地气儿’”了。一些具有探索精神和强烈使命感的广电人,诞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带动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思考:有“温度”的新闻,到底意味着什么?
长时间以来,一些新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过多地关注宏观大事,却忽略了普通民众的实际感受、生活现状,造成作风浮夸、文风僵化。个别主流媒体在日趋白热化的收视率竞争中,忘记了自己的喉舌功能、社会责任,进而做出一些偏离主流价值的举动,不仅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也给自身形象带来伤害。当新闻偏离价值引导、失去责任意识、漠视大众感受之时,便如同人体没有了温度,失去了生命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如何全面展示中国社会发展全局及多领域、多侧面、多层次、不同的利益诉求,直面问题,有效地回应社会关切,构建社会共识,既是使命,又是难题。“走转改”让我们回到实践中,扎根在群众的土壤里,关注民生,报道普通群众,从而发现了更多的鲜活线索,探寻了问题的解决之策。这些成果正是带着“温度”去观察、记录、探寻、思考、实践的结晶。
细心的听众会发现,中国最权威的声音——中央电台各频率反映民生民情民意的声音越来多了,有深度、真切感人的报道越来越多了。近来,央视《新闻联播》的面孔变得更亲民了,语态更像是和老百姓拉家常了,关注的问题也跟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了。从央视记者的《蹲点日记》当中,人们每天都能从中看到一个感人的故事,共同去体味那份平凡的悲喜,不平凡的执著、坚守、奋斗……
身为社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不但要有一副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更要又有一副嫉恶如仇的“铁石心肠”。
转型期的中国,很多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超出人们的想象。一方面,某些人道德沦丧,清华大学社会系的教授孙立平先生甚至愤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溃败论”;一系列倍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如“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也一次又一次地在拷问人们:“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信仰缺失等来自于人精神层面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各种“奇闻”层出不穷:抽“天价烟”挖出一个腐败的周久耕,戴名牌表又暴露了一个违纪的杨达才,而炫富的郭美美更是让中国红十字会陷入了信任危机……这些看似荒谬的事情,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现象,给新闻媒体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读懂并呈现给观众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中国?
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以及危害社会公正、滋生丑恶的行为,还是要带着“温度”去解读,借新闻的力量把那“阴暗的世界”暴露在阳光下,让它们无所遁形;综合运用“事件曝光—深入采访—调查真相—探究根源—综合述评—舆论引导—意见建设”等一系列新闻手段,把事件报道透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与新媒体的互动,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对当前某一焦点事件、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为增进社会的光明与美好作出积极的努力。
新闻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再现与缩影,媒体呈现什么样的新闻,代表了它所引领的舆论导向是什么,也决定了它将做一个什么样的意见领袖。一群俯下身子走进基层,时刻怀揣一颗热忱之心去感知、去发现的新闻人,所呈现出的必定是一个带着“温度”的新闻世界——虽然它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一切,却可以借助新闻的力量改变将发生的一切,从而构建一个趋向公正、公平、合理,更加美好的真实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公共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