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电视节目风向--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3年第1期

2012电视节目风向

阚迺庆 冷淞

2013年07月22日11:30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2012是个不平凡的年头。相较于往年,2012年电视媒体表现不俗,亮点多多。少见帜号猎猎和牛皮哄哄,各家电视台坚守阵地,稳步推进,不再火急火燎地标榜创新,而是谋定而动,各有所成。央视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放低身段,“贴近”也成为这家惟一的国字号老店的招徕牌幌。从省级卫视的收视版图上看,湖南、江苏、浙江等几家卫视领跑全国,风光无限。位次稳定形成阶层固化,春秋乱象变为诸侯争霸。地面频道精耕细作,专业化分工日趋明晰,收获良多。

一、话语方式为王:民生新闻升级,主流媒体话语场与民间舆论场尝试对接

民生新闻从《南京零距离》滥觞以来,已经走过整整十个年头。民生新闻虽还是各家电视台的收视标杆,但是疲态已现,日渐窘迫:选题狭隘,认识肤浅,知识单薄,表现手法单调,天天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大量无效甚至无聊的信息充斥其间,往往传递的是社会负能量。在“后民生新闻时代”,如何提升民生新闻品质,实现民生新闻的自我超越,成为业界的大困惑。

令人欣慰的是,从不缺创新能力的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们意识到自身的困局,化危为机,趟出了一条条新路。《南京零距离》变身为《零距离》。新闻的贴近性已不再是时间和空间等物理意义上的接近,而更多的意味着心理距离的拉近。名称的改变意味着传播理念的升级。《零距离》推出了两个子板块《新闻发布厅》和《新闻敏感度》。其中《新闻发布厅》从以往“绕道走”的各种会议和新闻发布中,找到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内容,并从民生角度加以解读,改变了民生新闻原先“不走高层,不采访政府会议”等片面做法,由权威部门传播市民最为关切的医疗、公交、社会保障等消息。这种“顶天立地”的姿态,既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也站在百姓的立场和角度,传播民众的心声。主流媒体说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关心的事,同时遵循新闻客观真实的原则,反映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积极传递社会的正能量。《零距离》加大记者体验式报道,子板块《新闻敏感度》采取真人体验的方法,测试人们的行为习惯以及对某一社会事件的态度。比如“老人们愿意使用ATM机吗?”“你的钱掉了,捡到的人会还吗?”等等。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口耳相传的疑惑、街谈巷议的话题,通过近距离观察和测试释疑解惑,辅以适当的社会引导,再次赢得市民的关注。

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拉呱》进一步强调新闻和文艺的一体化,给主持人小么哥加了一个“搭词儿”,插科打诨,造成“间离效果”。《拉呱》是新闻节目,更是生活艺术片,杂糅诸般元素:小说、纪实文学、电影、电视剧、故事会、小品、相声……齐鲁台从“混搭”中尝到了甜头,开始普遍采用“嫁接”的手段创新节目形态。《新聊斋》是传统讲故事和现代新闻内容的嫁接;新栏目《么敢当》则取主持人小么哥和泰山石敢当两大元素的嫁接,既延续了《拉呱》小么哥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又将“石敢当”精神发扬光大。

西湖明珠台继《阿六头说新闻》不断变换花头之外,还对《明珠新闻》进行了一次新的整合,通过“孟(达)(乐)飞”这一对活宝边播新闻边讲故事,打造每日的“新闻连续剧”。 在内容上强调以法治、情感、服务为落点,呈现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更多的民生新闻通过对“公共新闻”理念的合理借鉴,把“民生”与公共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了从社会新闻(City News)到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的转身。如苏州台的《对话苏州》,介入社会生活,引领公共话题,激发公众参与,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继“帮忙”节目之后,电视问政节目方兴未艾,不缺位,不越位,不失语,不妄语,成为政府和百姓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

最有意味的是央视《新闻联播》也一改“电视邸报”的高高在上,推出微调查“你幸福吗?”同一问题的多样回答,反映社情民意,形成公众意见市场。后期少见加工剪辑,以兼容并包的心态,重塑主流媒体公信力。这也为常常以刻板僵硬面目示人的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与怨气、戾气深重的民间舆论场的相融相通和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二、资源为王:选秀节目悄然升温,“后海选时代”出现新变数

新闻、娱乐、电视剧是电视频道的三个制高点和主阵地。纵观全球电视市场,能够称霸一方的强势频道,无一不是这三个制高点的占领者。而在当下,电视娱乐节目则成为全国各家卫视攻城略地、巩固收视版图的独门利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还有薪火不灭的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都是上述几家卫视的看家法宝,也成为中国电视娱乐的样板。

相亲节目,这个原本基于对中国剩女现象而采用“配方策略”策划的大型服务节目,成为人性的展示场和大千世界的微缩剧场,而三条运作的“法宝”——“选差异比选优秀更重要”、“男人做成单本剧,女人做成连续剧”、“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使得这个节目成为中国最棒的真人秀。同类节目《我们约会吧》、《爱情连连看》、《百里挑一》、《称心如意》、《全城热恋》等等,各擅胜场,不一而足,这类节目在2012年仍然收视不俗。

2012年电视选秀节目悄然升温,出现自2007年以来的一次小高潮。天津卫视的《中国丽人》、山东卫视的《天籁之声》、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云南卫视的《完美声音》、广西卫视的《一声所爱?大地飞歌》,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等等,都可圈可点。选秀如此深入人心,甚至作为服务节目的职场节目也借海选成功上位,登踞收视榜单。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央视《我要上春晚》开辟特别节目《直通春晚》,一改以往不跟地方卫视玩的大爷心态,为各家选秀节目开辟上春晚的“绿色通道”:《中国好声音》的前十强轮番上阵;《一声所爱 大地飞歌》由木江子组合和赵文单列出战;云南卫视《完美声音》则是明白人组合和陈宇;山东卫视《天籁之声》由朱帅和许艺娜联合布阵;东方卫视《声动亚洲》则由常石磊和孙伯纶带队上场……央视借助“春晚”这一国内顶级娱乐品牌,干脆把各地选秀的优秀选手来个“一勺烩”,使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面南拥天下,有容乃老大。

孟非在博客里说,2012年的电视,不是灭灯,就是转椅子。灭灯自不待言,“转椅子”说的就是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了》了。“好声音”异军突起,成为2012电视娱乐版图上最耀眼的风景。少了恶俗的炒作,少了推广的不择手段和广告的声嘶力竭,以人为本,尊重观众,尊重收视规律。最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的选秀节目不再是那种浩荡的海选,疯狂的投票,不再是沸沸扬扬的群众运动,而是专业素质的大众化展示。《激情唱响》声称“寻找中国最好听的声音”;《完美声音》宣布“寻找中国最动听的声音”;《天籁之声》宣称“选出全中国最好听的声音”;“好声音”则尽可能地还原《The Voice》模式手册里要求的“声音是节目惟一的要素”,通过盲选,以音乐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恢复了音乐的本位。主持人华少成了场边卖凉茶的伙计,主角让位给场上选手和更专业的评委,让位给音乐,这种让位表明的是一种姿态,一种态度。所以说,“好声音”的成功并不是如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所说的,选秀节目进入“大片时代”,而是意味着电视娱乐进入“后海选”时代,即依靠专业素质,精选优质资源,以资源为王。

三、选题为王:贴近生活实际,纪录片呈现新生机

电视纪录片一直静伫在灯火阑珊处,以“我存在,但我不妨碍谁”的态度阐释了一种独特的存在哲学。

但是2012年的纪录片一改过去的沉寂局面,央视除了既有品牌栏目《探索发现》、《见证》、《走遍中国》、《新闻调查》、《讲述》等之外,新辟了纪录片栏目,如《自然传奇》、《地理中国》、《看见》等。囊括了历史、地理、现实、人物、科学、自然等方方面面,也有记者调查、历史探秘、自然发现、口述、汇编等多种样式。尤其历史纪录片栏目《探索发现》、社会纪录片栏目《新闻调查》,前者引领大众进入历史传奇,后者保持对于社会的理性思考,成为中国纪录片的标志性品牌。值得注意的是,央视综合频道在晚间10点半后开始“垦荒”,《魅力?纪录》专播纪录片,自然、地理、考古、战争……题材不一,旨趣不同,使得晚间新闻后的视听荒漠出现一抹前所未有的人文色彩。

纪录片的制作改变了泛泛而谈的粗放式选题,少见宏大叙事,更多地关注民生与底层生活,特别是专业化的切入,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陈晓卿的《舌尖上的中国》洋洋7集近400分钟,围绕中国人对美食的钻研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天南地北的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每一集讲述7到8个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只说8分钟。在电视观众的视听忍受极限之前巧妙转场,让人有美不胜收之感。

各地卫视通过具有思想内蕴和文化内涵的纪录片,试图提升频道定位的内涵和品味,强调媒体的责任感,突出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和文化责任,追求公共价值。

北京卫视的《档案》从2009年开办以来,成功地开创了以历史档案与主持人讲述相结合的节目形态,2012年扩容为每天一期的《档案》成为北京卫视的品牌节目;

重庆变故以来,“唱读讲传”黯然下马,但是《记忆之红色经典》还有相当的市场,人们从重庆卫视的这档历史纪录片节目中重温峥嵘岁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云南卫视开办日播纪录片栏目《经典人文地理》和《自然密码》。其中,《经典人文地理》主要以军事、历史为主要题材,《自然密码》主要以动物、自然等方面为题材,与频道所宣称的“打造绿色传媒品牌”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身未动,心已远”,旅游卫视日播栏目《行者》从一个小众节目扩展为大众节目,为大众提供的不只是眼睛的旅行,还有内心的迁徙;

吉林卫视的周播栏目《回家》以精英人士为拍摄对象,关注具有人生烙印和文化意味的心灵家园,何满子、丁玲等名人的生活轨迹和心灵世界在此得以一一再现;

天津卫视的《泊客中国》纪录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讲述老外在中国的悲喜情缘,“中国因你更美丽”……

历史不是流言,生活不是演戏,2012年的中国纪录片与时事接轨,与百姓生活接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其他方面,如电视服务节目,借鉴新闻调查手法,还原生活真相。如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调查,针对百姓生活中时常遭遇的食品安全、消费陷阱等难点、疑点,记者借鉴新闻现场调查的方法,寻根探源,深入走访,有结论有过程,提供的不仅是方法服务、技巧服务,还有观念服务。服务节目娱乐化趋势明显,如房产节目做成真人秀,美食节目做成擂台赛,时尚节目做成品牌活动。

2012是传说中的世界末日。民间有谚,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来路意味着去路。秉承平民心态、不断走入生活和人心深处的中国电视,值得期待。

(阚迺庆:江苏信息学院教授;冷淞: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博士)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