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益民的《一站到底》--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3年第1期

益智益民的《一站到底》

卢妍君

2013年07月22日11:26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益智类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间,电视观众走过了《开心辞典》所掀起的全民答题热,经历了益智类节目长时间的消退。短暂的消退其实是在酝酿新的发展,以江苏卫视《一站到底》为代表的新一代益智类节目的崛起,预示着一个新的收视浪潮的出现。

一、节目特色

1.益智性与真人秀相结合

真人秀近年来火热荧屏,在这个彰显个性的社会,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希望通过节目来展示自己。从最初《超级女声》的火爆到《非诚勿扰》嘉宾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电视节目具体到了个人,去挖掘个体背后的故事。《一站到底》也不例外,将真人秀元素融入益智类节目中,每个参加节目的选手都会有一个标签来形容自己,极具个性魅力,节目通过选手语言来增强对抗的激烈程度,并在答题的同时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一站到底》打破了以往益智类节目采用的选手与主持人相对抗的形式,进行了对象的变换,以攻擂与守擂的模式让选手之间面对面对抗。主持人的角色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选手之间一对一的直接对抗,挖掘人物心理的变化。选手的话语或骄傲或犀利或讽刺,将自己的个性做了最大的释放。节目编导在选择选手时也经过仔细考量,在对当场11位嘉宾的身份背景、知识面进行系统了解之后,有针对地设置,尽量涉及各个年龄各个领域各种文化程度的人,使选手更具多样性,因而选手之间的反差也是极大的,特别是知识面的巨大差距让观众忍俊不禁。另外,节目刻意营造平民英雄的形象,将能够通关到底的人称为“战神”,这种角色的塑造突出了节目的真人秀元素,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

2.严酷惩罚加之丰厚奖励

惩罚与奖励本是一个问题的两端,彼此对立,没有交集。但是《一站到底》,却将这一对对立元素同时呈现在节目中,并将其效果发挥到极致。成与败,一道题之间,结果却天壤之别。这种极大的反差不但能够为节目增加悬念,还能触动观众心弦,制造话题,成为节目的一大特色。

在《一站到底》中,惩罚的方式近乎于严酷,这种惩罚方法是首次出现在内地的电视节目中,让答题失败的选手以自由落体的方式掉落离场,突然的视觉效果冲击人们的眼球,最快时间锁定了受众;这种方式也更加符合选手以及受众游戏的心理,大众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体会着游戏的乐趣。

物质奖励一直是益智类节目不变的法宝,从国外风靡一时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到国内走红大江南北的《开心辞典》,都离不开丰厚的物质刺激。相较于国外,国内益智类节目应一些政策的要求,其奖金最高数额有所限制,但这仍然是益智类节目无法舍弃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答题技能展现自己又能获得丰厚的奖品,这是益智类节目为观众构造的一个理想环境。《一站到底》将奖金附加在每一位选手身上,虽然并不是直观的金钱刺激,但不同奖品的累加效应不容小觑。

3.知识大众化与平民娱乐化

我国益智类节目中,知识性一直都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特征。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益智类节目知识性的弱化是不争的事实。如何通过题目的选择与设置来提升节目的知识趣味性,是编导重点考虑的。与以往益智类节目中题目难偏窄等特点不同的是,《一站到底》的题目更加大众化,节目不断在强调一种宗旨即追求题目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因而这种大众路线更易于让更多的观众接受。节目反复传达给观众一个理念,无论学历高低,工作领域有何区别,年龄差异多大,都有可能成功。因而节目的结果时常会出人意料,在节目的第一期便出现了12岁女孩打败高智商女的情况,知识的大众化增大了节目的可视性。

在“限娱令”的背景下,各大卫视纷纷改版,益智类节目因其寓教于乐的独特魅力获得青睐。要增加益智类节目的可视性,仍然离不开娱乐色彩,不同的是,这种娱乐化已经演变成了平民娱乐。规则设置、题目选择、话题营造所能产生的娱乐效果仅仅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平民选手所制造的娱乐效果更易于被受众认可。《一站到底》从平民视角入手,挖掘不同选手的闪光点,选手之间的插科打诨,你来我往,真实自然,毫无造作,让观众在笑过之后品味到了益智类节目新的魅力。

二、节目启示

随着全民受教育水平和知识素养的不断提高,益智类节目的收视潜是不容忽视,仅2011—2012年,全国全新上档的益智类节目就有十几个。但益智类节目的一些弊端同样是值得注意的,单一化与同质化便是其硬伤所在。较之于以往,以《一站到底》为代表的益智类节目呈现出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益智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1.变本土化改造为本土化创造

本土化一直是我国电视人不断努力的目标。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电视荧屏充斥着国外节目的翻版与改造,亦或是通过购买版权直接复制。怎样打破这种局面,创意成为电视人面临的最大障碍。詹姆斯?韦伯?扬说过:“创意是从现有的要素重新组合而衍生出来的,创意并非天才者的独占品。”益智类节目如何尽快改变这种复制改造的现状,需要根植于我国丰厚的民族文化,让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碰撞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时代背景,以此来丰富益智类节目的内容。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形式同样不能忽视,以现代高科技的舞台技术手段将益智类节目的答题形式进行包装,便能最先最快锁定受众,《一站到底》中的让选手掉落离场的形式就是很好的范例。只要内外联动,整合资源,本土创造的益智类节目定会拥有持久生命力。

2.体系化整合代替单一化发展

针对单纯一档节目的宣传包装,虽然能够短暂获得一定收视效益和轰动效果,却难以长久发展。打破这种瓶颈,需要将不同节目进行体系化的包装设计,以一种带动效应辐射到多个节目之上。江苏卫视的另一档针对暑期的益智类节目《好好学习》与《一站到底》的捆绑模式可谓是很好的范例。以一个节目带动出的衍生效应是巨大的,电视媒体往往注意到了节目与商业的结合,却忽视了节目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然,这种捆绑不单是益智类节目之间,益智类节目与其他类型节目也可以寻求相同点从而取得联系。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并加紧衍生产品的开发,整合各项资源,打造体系化的益智类节目链条。

值得注意的是,益智类节目在多重整合的基础上,不应丧失其益智的本质,所有的创新整合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切勿成为无水之源、无木之本,失去其核心价值内涵和长久发展动力。

3.以人为本,益智也当益民

益智类节目相较于其他类型节目有其独到的优势,服务性便是主要表现。但是一直以来,这种“益”只是针对于“智”来说的,即丰富人们的知识,开发人们的智力。如今,益智的范围已经不再适合继续停留在表层,而应该拓宽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单是知识与智力,还应包括人们的精神需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坚持益智类节目的立意从平民去着眼,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与故事性,让受众从中获得感知与共鸣,满足其心理诉求。益智基础上的益民能够为社会提供一种正能量,形成全民益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邱源子.益智类电视节目之特征分析[J].记者摇篮,2012—02.

[2]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2.

[3]王诗文.新一轮益智风潮的来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03.

(卢妍君: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2011级影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