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65年艰辛奋斗,65年春华秋实,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一同进步,人民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专题,重温历史动人瞬间。
2006年盛夏的一天,我收到一份来自德国汉堡的特殊礼物:一张刻有20多张人民日报“老照片”的光盘。
将光盘插入光驱,不大工夫,一张张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的“老照片”跃入眼帘:王府井大街潮水般涌动的“蓝色”人流、装载着一捆捆人民日报正驶出报社大门的“大解放”、聚精会神查验出报质量的印厂女工……。望着这份珍贵的礼物,我在新编辑楼接待库默尔夫妇的情景历历在目。
春节刚过,德国《汉堡晚报》的一对记者夫妇造访本报。女的叫玛格丽特·库默尔,五十多岁,头发金黄,讲起话来慢条思理,脸上始终挂着笑意。乍一落座,她便开门见山自我介绍起来:“30年前,我们曾访问过位于王府井的贵报,记得当时采访过一位副总编,好像叫安岗。这是我们夫妇30年后再次访问中国,要策划一个对比式专题采访。”接着,她不无遗憾地说,“前几天,我们跑了几趟王府井,已认不出当年的人民日报了,当时的办公大楼已改造成一家商店。除了这栋大楼外,找不到任何人民日报的印迹了。但大楼还是让我们非常激动,让我们回忆起30年那次难忘的北京之行。
当我们交谈时,高个头、披一头卷发的马丁·库默尔先生始终揿动快门,从各个角度“噼里啪拉”地为我们拍照。玛格丽特是文字记者,马丁是摄影记者。30年前,夫妇二人就“图文并茂”,向德国读者客观介绍了“文革”后期真实的北京、真实的中国。
马丁先生插话说:“我1976年4月采访王府井人民日报时,曾拍摄了不少黑白和彩照,回国后发表在《汉堡晚报》上。”他一边说,一边从挎包取出一张泛黄的《汉堡晚报》,画面上的王府井人民日报生动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我随口介绍说,2008年将是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报社正准备编印一本简介画册。没成想,库默尔夫妇欣然提议,愿意将30年前拍摄的人民日报“老照片”贡献出来,供我们编画册时采用。
每当我望着一张张“老照片”,便思绪难平,感慨万千。这些“老照片”毕竟走过了30年的迢迢旅程啊!它不仅见证了人民日报30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也凝聚着库默尔夫妇对中国人民深厚感情。30年光阴似水,人民日报早已走出繁华的王府井,来到了树木葱笼、高楼林立的金台西路;60年岁月如歌,人民日报早已走出炮火硝烟中的里庄,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和强大传播能力的现代传媒机构。
库默尔夫妇还随光盘寄来一份人民日报“老照片”清单。上面写着:“1976年4月5日(周一),采访王府井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安岗,黑白照片7张,彩照2张;1976年4月5日(周一),人民日报王府井办公大楼,黑白照片4张,彩色照片4张;1976年4月5日(周一),人民日报办公大楼前的王府井街道;1976年4月5日(周一),人民日报装订车间黑白照片3张;4月5日、6日、8日的人民日报版面黑白照片3张,3月20日版面的彩色照片1张;2006年年4月19日(周四)拍摄的人民日报王府井办公大楼原址,彩色照片1张。”
在清单最后,库默尔夫妇还未忘记在右下角注明“版权归马丁·库默尔所有”。从清单的“不厌其详”,到“版权所有”的注角,再到一诺千金的举动,库默尔夫妇身上日耳曼民族特有的重诺、守信、细致、缜密的品格可见一斑。这种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
今年6月15日,我们将迎来自己的节日――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60载峥嵘岁月,60载前赴后继,60载挺立潮头。此时此刻,有多少精彩的人民日报“老照片”值得我们去端详、去回望、去品味、去怀想啊!
(来源:社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