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65年艰辛奋斗,65年春华秋实,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一同进步,人民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专题,重温历史动人瞬间。
读了钱江同志在《社内生活》报上连续发表的介绍《人民日报》诞生历程的文章后,作为人民日报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深为我们的报纸所独有的那么悠远、深厚和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有那么多值得纪念的人和事而骄傲。但毕竟岁月无情,经历那个时代的许多老报人已相继走了,一些关于那个时代的故事也随之被渐渐淡忘,一些带有那个时代印记的老物件儿(如当年传稿用的老式电报机、排字房等)也早已被不经意地丢弃。因而,为了留住自己的历史,留住自己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了以后更好地研究我们的报纸,我们应该有座博物馆。
近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建了一座戏剧博物馆,展出的图片、实物及书信、日记、手稿等,让观众仿若“沉浸在一部立体的话剧史里。”(引自本报6月22日徐馨采写的《北京人艺博凝聚五十五年心血》一文)这对人们了解话剧、培养话剧观众该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事情。据说该院筹建戏剧博物馆的初衷,就是“发现随着老艺术家的离去,大量戏剧资料和文物都散轶了。”联想我们报社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人民日报的历史长河里,曾经有过一长串耀眼的名字:范长江、张磐石、邓拓、袁水拍、郭小川、华君武……诞生过难以数记的名篇佳作,也发生过许许多多影响深远的事件。所幸还有一些建社初期的老同志尚健在,为了抓紧抢救、整理和给以后留下更多的“积蓄”,我们也该建座博物馆。
关于这种专题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博物馆处处长尹建明同志表示:“我们鼓励建设有特色的专题博物馆。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日渐升温,专题博物馆将成为主力军。”(引文同上)
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博物馆,大家都会把有价值的东西交给它。而对新入社的年轻同志,他们也可在此温故知新,只有了解自己的报纸,才能喜爱自己的报纸。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博物馆,我们就又多了一个宣传人民日报的媒介。记得不久前,本报图书馆首次对外展示了如《向导》周刊、《红旗日报》、《解放日报》等一批党中央机关报珍藏本等藏品。据闻本报图书馆现珍藏着近百种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版的报纸,这些是研究党的机关报史和根据地报刊史的珍贵实物资料,不少已是存世孤本。因此,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学生来本报争睹这些藏品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叹,觉得不过瘾。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博物馆,已有的藏品就不用长久尘封在仓库里,而可以对社内外长期展览,让更多的人通过了解人民日报,了解党史,了解中国新闻史。
明年就是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了,可以说,人民日报因了她的特殊地位,其历史也折射了中国社会半个多世纪发展变革的一个个侧面,一篇篇稿件、一幅幅照片、一块块版面无不烙印下时代生活的一个个悲喜瞬间。为了这张报纸,多少人为之殚精竭虑,为之辛劳笔耕,为之苦乐一生。我们应该铭记这一切。
建议在现有条件下,先建设一座规模不大的馆室,并为广泛征集(如将邓拓的办公桌等散置的实物尽快收集起来,而这些老物件儿不单单是一种物质,它们已把深远的历史内容注入进去)、保护和展示之用。以后还可逐步充实扩展使用功能,如举办专题展览、学术讲座和沙龙等。到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博物馆的那一天,再有客人来访,除了人民网、金台园……我们还会自豪地说:欢迎参观人民日报博物馆。 (来源:《社内生活》2007月07月13日 第4版(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