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65年艰辛奋斗,65年春华秋实,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一同进步,人民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专题,重温历史动人瞬间。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劳动模范,大多是劳动型先进人物。他们的一生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伟绩,但是他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国庆的临近,心中想将报社印刷厂几位劳模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因缺乏文字资料,仅凭记忆只能写出他们的二三事,希望能让老同志享受一次美好的回忆,让年青的朋友听一听我们报社的真实故事。
住进皇家园林的排字工人
1949年在报社一个会议室里举行小型欢送会,内容是欢送排字工人杜金良同志去颐和园休养。会上除领导介绍他改进字盘排列、提高排字速度等先进事迹外,还把他父亲请到报社参加会议,最令我难忘的是杜金良的父亲说的一句话:“解放了!我儿子能到慈禧太后住的地方去休养,没有共产党能有今天吗?”
杜金良同志提干到技术科工作后,无论是做一般干部还是担任科领导职务,都是长年上夜班,每天凌晨上班任务是既抓出版时间又检查印刷质量。付印后开印前这段时间,几个工序之间要互相配合争分夺秒赶进度,很容易发生差错,在报社工作的同志是深有体会的。早上下班后几乎每天都要开会或处理一些事务,直到中午才能从王府井骑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回到位于朝阳区的家中吃午饭,下午睡觉,晚饭后又要骑车回报社,稍作休息就又到上夜班的时间了。这就是他一天工作的日程表。
由于几十年如一日的夜班,生物钟都改变了,每当休息日睡到凌晨就辗转难眠,必须让爱人给做一顿夜餐,吃饱了到黎明才能入睡。
这么好的一位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人民日报的印刷事业默默地奉献了一生!虽因解放初期国家还没有选举劳动模范的制度,但杜金良同志在我们心中是一位地道的没有授予劳动模范称号的劳动模范。
甘当“车夫”的劳模
解放初期冯启祥同志在小轮转车间工作,1949年下半年小轮转停产后调到大轮转负责看纸。那时的机器可不像现在这些涨力和换纸都是全自动控制的设备,涨力仅靠一个手动刹车控制,有时因卷筒纸不圆,手动刹车控制不住,印出的报纸就会出重影模糊不清,那就要用大腿顶住卷筒纸以控制涨力,才能保证印刷质量。换纸就更麻烦了,要把直径近10公分两公尺长的铁杠从纸芯里抽出来,穿进新卷筒纸的纸芯里,推到纸架子上涂胶水接纸。那时的报纸从开印到印完经常要七、八个小时,看纸工人换纸要争分夺秒抢时间,劳动强度很大。但是冯启祥同志除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外,还要每半个小时跳到一米多深的电机坑里检查电机轴瓦和制动电机的温度,数年如一日从无怨言,更未发生任何事故。
由于印厂多年清洗墨斗,墨罐里积存了数吨废墨。厂里决定购置一台四辊研磨机,变废为宝把所有废墨加工再利用起来。因为废油墨加工又脏又累,很多人都不愿意干,人员不好安排。冯启祥曾在油墨厂学过徒,领导决定调他去完成这一又脏又累的任务,他二话没说就接受了。从此以后,每天都能看到他从早到晚,在又矮又黑的仓库里的压墨机旁辛勤劳动的身影。不久,经他加工的油墨就源源不断地流入印刷机墨斗,一张张带着墨香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
老冯不善言谈很少说话,却总想为报社为群众多做些事情,一次他问我,“能参加咱京剧团吗?不能演出干点什么都行”。我知道他并不喜欢京剧,但又不好拒绝他的热心,就说欢迎,只要喜欢就跟着一块玩吧。后来排练节目一些跑龙套的活儿都让年轻人演了,他一直没有上台的机会。尽管都是下夜班后的业余时间活动,每次活动他都积极参加,从不请假,还闲不住找活干,不是打开水、打洗脸水,就是搬道具、打扫卫生等什么活儿都抢着干。后来排演《龙凤呈祥》,戏里有一个杂役即孙尚香的车夫,这个角色比打旗儿的龙套都简单,一句台词儿都没有,推着两个用布画的车轮跟着孙尚香走就是了。导演老康告诉我车夫还没人演,我立刻想到老冯。老康说,老冯是老师傅,又是劳模,合适吗?我说没问题,老冯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不挑不检。后来,无论排练还是演出,他都像主角儿那样儿认真去做,从未出错儿更没耽误过上场,一如几十年如一日在最艰苦的岗位上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他。
艰苦朴素爱厂如家的模范
解放初期,印刷厂只有安顺祥同志一人负责机器维修工作,那时设备陈旧故障频出,他经常都是夜里随机维修排除故障,印完报纸停机后再彻底修理。有时修完机器稍作休息又到上班时间了,这样的“连轴转”是屡见不鲜的。
安顺祥同志曾担任机修车间的首任车间主任。他兢兢业业,爱厂如家,全身心地投入到车间管理工作中。他非常重视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无论是水电还是钢材他都从点滴抓起。我就不止一次地看到他亲自带着工人拿着测量工具在昏暗的库房里寻找直径、长短最合适的圆钢短头儿加以利用。如果您知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钢材是多么紧缺,您就能理解他这种节约精神的可贵。
还有一件小事令我至今难忘,一次河北日报社来机修车间拉走一台机器,装车后几根垫机器的方木没拿下来,老安追到胡同口把这几根方木扛了回来,还笑着对我说:“他们拿回去没用就会扔掉了,多可惜!”
他工作上勤俭节约,生活上更是艰苦朴素,上班一身工作服,下班一套中山装。记得1950年去上海出差时曾让我陪他买过一双皮鞋,在上海“试穿”了几天,后来有什么活动偶尔穿过几次,很少看见他穿着皮鞋上下班。我相信他一生也就买过那一双皮鞋。
安师傅把一生奉献给了设备维修工作,他艰苦朴素的作风和爱厂如家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这就是我知道的几位劳模的故事。(来源:《社内生活》2007月09月28日 第4版(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