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府井时期的文体生活--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社史拾遗

忆王府井时期的文体生活

李文辉 

2013年06月13日14:16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诞生起,人民日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65年艰辛奋斗,65年春华秋实,与新中国共同成长,与新时代一同进步,人民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人民网特别推出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专题,重温历史动人瞬间。

从1949年人民日报迁到王府井大街51号出版,到1979年搬到金台西路2号现址,整整三十年。三十年间,无论是紧张的工作,勤奋的学习,还是丰富多彩的娱乐体育活动,都给人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

解放初期,报社年轻的同志较多,非编辑部门不少同志是刚从农村出来参加工作的,文化水平低一些,有的同志给农村的爱人、父母写信都要请人代笔。为此,报社很快就成立了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校址在王府井北口的椿树胡同。除有王玲、齐寿龄等一些专职老师外,还有一些编辑部的同志兼职讲课,很多同志在那里学到了文化知识。后来有的同志上了大学成了记者,更多的同志由于有了文化,从而深入地学习了技术和业务,成了一些部门的骨干和领导。

刚刚解放,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参差不齐,报社领导在对职工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经常请一些专家结合当时的形势做专题报告。印象特别深的是,当时国际部孙良田同志的国际形势报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很受广大职工欢迎。在向广大职工进行形势教育的同时,报社还组织一些同志进行比较系统的政治学习,分高级、中级和初级三种班,我们初级班以学习胡乔木同志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年》为基本教材,还请胡绳等一些专家来报社做过报告,邓拓等社领导也经常做辅导报告。

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丰富多彩的娱乐和体育活动,是同志们八小时之外的主要生活内容。除组成全社性的京剧团、合唱队和各种球队外,还结合当时的形势,如宣传《婚姻法》以及镇反运动排演了许多独幕话剧,其中《归来》和《采茶扑蝶舞》还参加了中直机关的文艺会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领导的表扬。

五十年代初期,交谊舞也是不少同志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到周末,为寻到一张理想的舞票,不亚于现在找到一张国际足球赛球票的难度。为此,我们也经常组织一些舞会,有时还能请到中央乐团小乐队伴奏。最令人难忘的是夏天在旧楼楼顶举办乘凉舞会,美丽的北京夜空,星光闪闪,遥望雄伟的天安门,凉风习习,欢乐的人们翩翩起舞……

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使广大职工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鼓舞了干劲。体育活动更是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的活动了。每天上午十点和下午三点,广播体操的乐曲在大院上空响起,无论是楼前楼后,还是车间、楼道、楼顶平台,只要能活动的每个角落都有同志们矫健的身影。优美的乐曲在空中荡漾,欢快的人们振臂飞翔,整个报社大院变成了一座欢乐园,令人鼓舞,令人振奋。

球类活动,尤其是篮球、排球和乒乓球是我们开展最早、参加人数最多、成绩最好的项目。其中男子篮球,组队最早。无论是报社院内还是城外宿舍的篮球场,中午休息和晚上下班后,都要排队轮流上场。全社性的、各部门的、内部的、对外的各种比赛接连不断,所以报社男子篮球队,无论是参加中直机关还是工会系统的比赛成绩都不错。

国球是我们报社最普及的一项运动,除四楼健身房有标准灯光和球台外,各部门的会议室,楼道空间、车间空地、更衣室和大宿舍到处都有乒乓球台,尤其是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办后,更是掀起一个乒乓高潮,无论男女老幼拿起球拍都能打两下子。为了让同志们更好地参与这项活动,工会买了十张第26届世乒赛的套票,即从开幕到闭幕固定一个座号,每场都可看球,那个高兴劲就不用说了。

除球类活动之外,群众自发的一些体育项目也十分活跃,如活版车间窗外有一个沙坑,是一些举重和摔跤爱好者的小天地;后门东侧有一块空地,不知哪位同志找来一个不合标准的铁球(有十几公斤),每天早上或晚上都有一些“大力士”在那里推铅球,因势利导组织了一次推铅球比赛,最远的都超过15公尺。

为了使更多的同志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报社给各部门配备了跳绳、哑铃、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等简易运动器材,并利用报社院内仅有的一些场地和道路,组织一些定点投篮、跳绳、哑铃推举和拔河以及80米赛跑(院内最长的一条路长80多米)等趣味性比赛。几乎没有什么奖品,有时设一面小三角形的流动红旗。

有一项活动特别令人难忘。五十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季,天气特别寒冷,室外球类活动很难开展。经领导批准和有关部门同意,将报社院内最大的一块空地———篮球场(后因生产需要建成活版车间了)改成了滑冰场,工会买了一些冰鞋借给大家。出人意料小小冰场倍受欢迎,几乎日夜有人活动,培养了一批滑冰爱好者,后来很多同志买了自己喜欢的跑刀或球刀,这些同志直到60年代初遇到自然灾害前,每年冬天都活跃在北海、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冰场上。当时的滑冰场从借冰刀到扫雪和泼冰都是爱好者和积极分子在业余时间做的。

有耕耘就有收获。在搞滑冰场的第二年,中直党委在什刹海举办了一届中直机关冰上运动会,我们很多同志报名参赛,在100米拾物等几个项目上夺得了冠、亚军,发奖时中直党委书记刘火同志感慨地说,冠军都让人民日报拿去了。奖品是盖了中直党委图章的笔记本,领回来后保存几年都舍不得用。

如今,当年一起工作、一起参与文体活动的同事们都从欢蹦乱跳的年轻人变成了鬓发苍苍的老人了。但我们是幸福的,艰苦奋斗了几十年,现在赶上了好时代,可以安享幸福的晚年!

(来源:《社内生活》2005月10月21日 第4版)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