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两会上的媒体角色--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中国青年报:两会上的媒体角色

丁先明

2013年03月21日07:5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对于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的媒体报道,证监会前主席郭树清总结发现,“差不多三分之一,我们说什么你们报什么;差不多三分之一,跟我们说的不一样;还有三分之一,差不多是断章取义,甚至无中生有。”看到郭树清如是评价,作为两会记者,我很受触动,两会记者确有需要反思之处。

  一是准备工作不足。两会议题极其丰富、信息应接不暇,记者必须得有充分的积累,至少该提前做些功课,应该知道自己想采写哪些题目。可这届全国两会的许多场合,不少记者往往是看见有人围堵,还没搞清楚被围堵的是谁,就赶紧掏出录音笔,正所谓“你说什么我记什么”。等采访对象离开后,很多记者还面面相觑地互相打听刚才发言的是“哪路神仙”。也因此,今年人民大会堂北门屡次上演“堵部长”大战,记者个个摩拳擦掌,但果真堵住某位部长,很多同行又一下想不出该问点啥,大家似乎都在等待别人提问,更遑论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另一个反思在于媒体“快餐化”的操作方式。两会是快节奏的新闻大战,迫使上会记者往往白天听到只言片语,晚上就要写出数百字的消息甚至数千字的深度报道,其质量可想而知。由于前期准备不足、专业积累不够,一些媒体的两会报道自然难以触及核心问题,某种程度上陷入自娱自乐。

  反思之三是媒体的娱乐化倾向。每年两会,明星代表、委员往往最受追捧,一些花絮、花边新闻甚至占据了主要版面或时段,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议题往往被人忽视。甚至有个别记者,把采访当作追星。此次李克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结束后,就爆出有记者抢总理喝过的矿泉水、抢发布会请柬。这类“极品记者”极大败坏了外界对媒体及记者的印象。

  在政协新闻出版界别的小组讨论会上,当着众多同行的面,一名记者出身的政协委员狠狠批评了两会记者的种种不妥行为,还一度引发“明年两会是否应该限制记者采访”的议论。

  面对上述委员的批评,另一名来自媒体一线的政协委员,在承认记者存在种种不妥的同时,也呼吁能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毕竟,在媒体高度商业化的当下,记者敬业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两会期间,有记者深夜向一名代表发出求救短信:“求求您,您就说一句吧,哪怕只说一句,我就能完成稿件了。”这名代表感慨,两会期间身负限时交稿、业绩考核、谋生糊口以及宣传纪律等多重压力的记者,想不浮躁都难。

  面对喧嚣和不适,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记者。如今的两会采访已经很开放,但不少代表委员特别是官员出身的代表委员,确实还习惯于躲避媒体。有些代表、委员在会上的发言很精彩,但考虑到火药味稍浓,会要求媒体不要公开报道。

  再者,两会的开放氛围不应只局限于会议期间。如果部长们平时就能多给记者一些采访机会,记者就不用全围在北门蹲守部长,更没人愿意冲进卫生间堵部长;如果政府部门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第一时间就舆论热点问题发布权威信息,媒体就不用在两会期间就某个热点问题喋喋不休地追问。

  这是一个快节奏时代,在热热闹闹的两会过后,记者也应停下脚步反思反思。当然,会议组织者、代表委员等各方也应反思。唯有如此,两会报道才有望告别喧嚣和浮躁,进入良性互动的循环。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