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堅持對新聞倫理迷失的匡正

江作蘇
2020年07月02日13:22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堅持對新聞倫理迷失的匡正

康德認為人本身就是目的,這個命題看似簡單卻深奧非凡。從新聞傳播的角度看,既然人是目的主體,那就應該一切從有利於人的生存、合作、發展出發,西方所謂“愛鄰猶己”、東方的“仁者愛人”都體現了此意,“人類命運共同體”更是當代適應新環境的大愛主張。

非常不幸的是,當下的世界傳播輿論場失去了這種溫情的向往,在西方強勢輿論的牽引下,從“后真相”這類罔顧事實的新聞亂象,發展到對新聞倫理的迷失混沌,也就是說,居然可以把完全喪失傳統倫理的事實解讀為合理的現象。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造成10多萬人離世,官方與媒體對此認為似乎不太值得予以深入報道,更未為此進行社會性的倫理反思,當然也沒有推動形成公眾輿論的強大壓力。

這是不是一種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倫理返照呢?凡此種種,迷失現象擴散到了他們對內對外傳播的各種場合,以至於別國防疫做得好的,可以解讀為做得不好,所謂嚴控措施妨礙人性人權都是理由。而當別國一旦有點疫情反復出現時,則倫理依據隨即反轉,立刻從原來自己的主張走向反方向的主張,給人感覺好似“翻臉比翻書還要快”,不知道他們的倫理主張到底是什麼。其實,稍有常識的人都已經意識到,現在到西方輿論場上不僅很難找到真相,也很難找到過去被他們普遍認可的倫理立場,導致地球村的情緒失控壓倒了倫理清醒,人際關系從“與鄰為善”,退化到“以鄰為壑”,進而違背“人的本身就是目的”善意倫理主張,在新聞中處處顯示“以鄰為敵”。

這是不是一種與“后真相”相匹配的“后倫理”現象呢?不僅學術界有這種觀察的初步結論,而且廣大受眾也有很多直觀的感受。這兩種現象的互為助倀,在本來應該團結起來抵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直接破壞了相互信任,助推了風險的加劇。

在新聞傳播界,戰后發展起來的哈貝馬斯交往學說有一個基本觀點,即認為“真誠是交往理性的起碼條件”。就新聞報道題材而言,真誠看似與一切有關,似乎什麼也不是。不過,哈氏早就指出,溝通有效性需要四個條件:可理解、真實、正當、真誠。這裡面除了真實這個條件外,可理解、正當、真誠都與人際的交往倫理相關。現在,西方媒介似乎忘記了這些,把抹黑、曲解甚至敵視作為內在的動力。

“主體間性”亦是哈氏交往理論的一個重要論點,通俗地講就是世界永存不同,主體盡管各異,但有著可以談的空間,這個空間的特性是既相容又相異,前提是各自都認同隻要有善意,就能相互溝通。

在當下這個新冠病毒肆虐的世界上,人們一邊要與病毒搏斗,一邊還要匡正被西方強勢媒介毒化了的輿論環境。但是歷史早就告訴了人們,以善為核心的倫理學諸學說,從來都不是在順境中產生的,不管人願意不願意,沒有對反倫理行為和輿論的匡正,沒有對非正義的壓力,就沒有相對平和的環境產生,也沒有主體間性存在的條件。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