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評論有講究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當前,媒體形態、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在這一過程中,新媒體評論已成為引領輿論的重要形式,並以網絡專欄、長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論壇帖文等形式發布,與傳統媒體評論有很大區別。與以往傳統新聞評論相比,新媒體評論寫作有其特定的平台意識和讀者意識,在選題、立意方面關注網絡熱點,文章結構上篇幅更短、節奏更緊湊,網言網語讓人耳目一新。
讓新媒體評論有效引導輿論
新媒體評論是解讀重大政策的重要手段。凡有新政公布,網站、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都會第一時間推送,各種信息扑面而來,在海量信息面前,受眾更關心新聞背后的故事。在這一過程中,新媒體評論也成為一種社會期待。經驗証明,每當重大政策出台,除了需要准確的資訊外,更需要第一時間予以評論,以專業的意見、建議來闡明政策、釋疑解惑,從而贏得共識。
當下,突發輿情已成常態,如何及時處置輿情、引導輿論,評論是其中的重要工具。高質量的新媒體評論是人們獲取專業意見的重要渠道,比如突發事件發生后,除了第一時間告知事實真相和相關進展外,也要及時發表觀點,安撫情緒、回應關切,對受眾關心的問題給予理性分析和引領,以權威觀點引導輿論。尤其是相關專家、網絡大V等意見領袖的評論文章和言論,對輿情走向起著重要的作用。
同時,重大活動、節慶、紀念日等重要節點,由於時效性強,一直是新聞宣傳的重點,受眾關注的熱點,需要加強議程設置,引導社會輿論。如果議程設置得當,會有助於提升宣傳價值﹔如果議程被負面輿情佔據,就會形成被動的局面,甚至對社會穩定造成沖擊。在輿論引導中,新媒體新聞評論正好可以發揮自身的實時性優勢,第一時間搶佔輿論制高點,定向定調,發揮議程設置功能。
發揮草根性互動性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的表現形式更趨多樣。從發布平台的角度,新媒體評論可分為網絡專欄評論、論壇評論、微博微信評論等。這些全新的評論形式具有很強的草根性、互動性,更加生活化,篇幅較短,語言活潑,是新媒體平台催生的新聞評論新形態。從技術角度看,新媒體可綜合運用文字、聲音、圖片和視頻來傳播評論,多媒體評論是大勢所趨。多種傳播手段的配合,文字、圖片與視頻的合理運用,也使得觀點表達更為充分、更加直觀、更有深度。
當然,新媒體評論具有群眾性特點,因為作者隊伍來自四面八方,就少了“官腔官調”,少了居高臨下,而多了街談巷議,多了新鮮活潑,內容涉及面廣,問題講得新鮮,讀來親切。新媒體評論貼近實際、貼近群眾,時刻與網民心心相印,用群眾聽起來親切、聽得明白、聽得進去的文風說話。因此,新媒體評論從內容到形式,都要離普通網民近些再近些。
善用網言網語拉近距離
新媒體評論與時代同行,在語言上也應與時代同步。媒體要成為“時代風雲的記錄者”,至少要在語言上充分體現時代特性。網言網語是時代特性的具體反映,新媒體人要做到改文風,遣詞造句能夠合乎時代節拍,可以適當使用一些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網言網語。諸如“蠻拼的”“點贊”“朋友圈”等這些充滿時代特征的網言網語,能夠引起年輕人的共鳴。對於媒體而言,靈活、巧妙地運用網言網語,有利於彰顯媒體的活力,起到拉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增加好感的作用。
網言網語滲透進大眾生活,登上媒體平台,是普遍的現象。語言體系原本就是開放、多元的,一直在豐富和發展,網言網語與外語、專業術語等一樣,都是大眾生活與媒體新詞語的來源。語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近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語充分體現了這一趨勢,十大流行語的互聯網屬性逐年增強,其中“顏值”“任性”等詞語,不但在網上廣泛傳播,在傳統媒體上也很常見,而“任性”甚至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新媒體評論對網絡語言的態度應該是有取舍、不迎合,在網絡語言風靡的今天,需要把握好使用網絡語言的尺度,要注意價值觀導向問題。對於符合時代特征、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網絡語言要發揚,說得恰到好處。對於庸俗的網絡語言,一律拒之門外,不應該出現在新媒體評論中。
(作者單位:武漢市信息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