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新聞思想中的群眾觀點
來源:《青年記者》2018年11月下
1948年10月2日,劉少奇同志發表《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該談話集中體現了劉少奇新聞思想中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新聞工作同樣要遵循這一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群眾辦報”思想就是黨的群眾觀點在新聞宣傳戰線的具體化。劉少奇同志是我們黨群眾路線的模范執行者,有長期豐富的新聞實踐經驗,且善於將馬列主義思想運用於黨的新聞實踐進行新聞理論創造,他的新聞思想是其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中國革命新聞實踐的理論結晶。在當時的時代規約和特定的社會情境下,與同時代黨的新聞工作領導者相比較,劉少奇關於黨報的群眾觀點見解更豐富,更符合新聞規律,更強調群眾在報刊中的主體地位。70年后的今天,即使傳媒環境和媒體運作與過去迥異,但這種基於“群眾路線”的辦報思想對今天黨媒的生存發展仍然有借鑒意義。
群眾觀點構成劉少奇新聞思想的鮮明特征,是群眾路線基本思想的集中體現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劉少奇同志對黨的群眾觀點有精辟闡釋,又長期主持新聞輿論工作,其新聞思想體現的群眾觀具有代表性和先進性,有重要的理論特色和現實意義。
在長期的革命活動中,劉少奇形成其基本群眾觀,即:“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①在黨的七大會議上,劉少奇指明:“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②談到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內涵時,他指出:群眾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與人民群眾建立正確關系的路線”,“就是我們黨的領導骨干和黨內黨外廣大群眾密切結合的路線,就是從群眾中來又到群眾中去的路線,就是指導方法上的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路線”。③這一系列論述集中體現了劉少奇關於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思想。黨的新聞媒體在對待群眾的態度和立場上與黨的基本立場和態度保持一致,具有同樣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劉少奇的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關於新聞事業群眾性原則的具體體現,是具體化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與毛澤東提出的全黨辦報、群眾辦報一脈相承。
劉少奇強調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核心地位,“我們共產黨人的一切事業,都是人民群眾的事業。……所以我們的一切,都依靠於、決定於人民群眾的自覺與自動,不依靠於群眾的自覺與自動,我們將一事無成,費力不討好”。④基於此思想基礎,他認為新聞事業不僅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更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耳目喉舌,重點闡述了后者,強調新聞工作在聯系黨和人民群眾中作用尤其重要,應當承擔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責任,反映群眾的根本利益、生存狀態和情感生活,應當為人民群眾服務。劉少奇在1948年的談話中援引安泰的故事來告誡新聞記者,安泰是希臘傳說中的大力士,他的力量來源於大地,接觸地面時擁有無窮力量,脫離地面時力量就消失了。“我們黨必須和廣大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如果和群眾聯系不好,就要發生危險,就會象(像)安泰一樣被人扼死。”⑤劉少奇是在告誡新聞人要保持與我們的力量源泉“人民群眾”的聯系。劉少奇新聞思想中體現出鮮明的群眾性原則,其思想核心是黨的群眾路線,豐富和發展了群眾辦報理論。
雙向溝通的“橋梁說”,核心是新聞工作者要為人民服務
黨的新聞事業的基本目標是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訴求,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劉少奇作為黨的重要領導人,在很多場合公開強調新聞工作的重要性。新聞宣傳事業為什麼至關重要,在劉少奇同志看來,主要在於它使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經常的密切的聯系。關於黨報的作用,劉少奇在1948年提出 “橋梁說”,即報刊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我們黨要通過千百條線索和群眾聯系起來,而你們的工作、你們的事業,就是千百條線索中很重要的一條……千座橋,萬條線,主要的一個就是報紙。”⑥軍隊是橋梁,人民代表大會、合作社都是橋梁,黨報是眾多黨聯系群眾的橋梁中重要的一座。沒有這些橋梁,黨和人民之間就會產生鴻溝,因此新聞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承擔起鞏固、擴大黨和群眾之間聯系的任務,黨要依靠報刊指導工作﹔同時群眾也是依靠報刊把困難、呼聲和要求反映上去,把黨和政府工作的經驗和錯誤反映上去。
這條橋梁不是單向連通的,而是雙向貫通的。一方面,黨和政府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和群眾宣傳方針、政策,這是上情下達﹔同時,新聞輿論工作將人民群眾的活動和情緒向上反映,幫助黨和政府了解群眾呼聲和社會情緒,進而依據群眾的實踐去考察方針政策,這是下情上傳。“橋梁說”的獨特性在於承認新聞事業“雙重喉舌”的特性,強調新聞事業的群眾性原則。因此,劉少奇認為新聞工作者隻有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才能更好地完成橋梁的使命。新聞宣傳機構要向人民群眾宣傳好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更要關注群眾的關心,反映讀者的心聲,要把新聞報道的重點放在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
向人民群眾負責,新聞工作的成敗以群眾的評價為最終標准
“你們的筆,是人民的筆,你們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⑦,人民群眾是新聞媒體的主人,新聞媒體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依據是由群眾所提供的,因此,群眾不是媒體教化的對象,而是服務的對象、負責的對象。歸根結底,新聞媒體要向群眾負責。劉少奇對報刊使命的這種認識,決定了黨的新聞工作的基本方向和根本原則,即新聞媒體要在黨的領導下,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在具體新聞活動中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對群眾高度負責。劉少奇說:“黨的政策是否正確要在群眾的實踐中檢驗。”怎樣檢驗?依靠的就是報刊這一“橋梁”。新聞工作者要通過日常的新聞傳播活動在群眾中考察黨的政策執行情況,考察黨的政策正確與否,這不但是記者的權利,更是義務,這種權利和義務是代表群眾行使並向群眾負責的。劉少奇把能否如實、全面、深刻反映群眾情緒,能否反映人民的呼聲,作為新聞工作者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具體表現。
劉少奇認為,黨的新聞工作的成敗是以群眾也就是受眾(讀者)的評價作為最終標准的。“你們寫東西是為了給人家看的,你們是為讀者服務的。看報的人說好,你們的工作就是做好了。”⑧在我們黨的黨報思想發展歷史中,劉少奇的這一提法有一定突破,在后來也曾經引起過不少爭論。回溯歷史,1948年是解放戰爭即將勝利之際,從農村到城市,從戰爭環境到和平時期,新聞記者面臨著新的讀者對象、新的職責使命,需要有不同於之前經驗的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為了幫助新聞記者做好迎接新形勢的准備,劉少奇有針對性且有創見地提出了報紙“是為讀者服務的”觀點,根本上這裡的“讀者”就是“人民群眾”,即黨的新聞工作的成敗以群眾的評價作為最終標准。
為群眾服務,新聞事業要盡量滿足群眾的需要
滿足受眾需要是新聞媒體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是群眾路線的基本體現。劉少奇認為黨的力量源泉來源於密切依靠人民群眾。依靠群眾意味著一切從群眾中來,為群眾服務,體現在新聞實踐活動中即滿足受眾需要。報刊要通過日常新聞工作,深入了解來自不同階層的群眾的狀況和聲音,尤其是對黨的政策、工作的反饋情況,“要採取忠實的態度,把人民的要求、困難、呼聲、趨勢、動態,真實地、全面地、精彩地反映出來”⑨。這種反映必須全面、真實、深刻、迅速。
劉少奇強調黨報從內容和時效上要滿足群眾的需求。黨報及時發布重要政策、公告、重大新聞,往往先天就具有必受性優勢,出於特定目的和工作需要,一些讀者必須及時收閱,來指導實際工作和生活,比如黨政干部群體。普通讀者也需要了解國家大事、政治方針、重大變化,進而對日常行動進行指導和決策。獲取最新消息同樣是受眾的心理期待,劉少奇指出報紙時效性的重要,提高新聞傳播速度使受眾迅速收閱新聞,能夠保証黨和群眾聯系的及時性,根本上也是滿足群眾對新聞傳播的需求。
向群眾學習,新聞媒體的內容和形式要群眾化
依靠人民群眾,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向群眾學習,是劉少奇同志的一貫思想。新聞工作者同樣要向群眾學習,用群眾的形式、群眾的語言、群眾的寫作來主導新聞工作。媒體在制作新聞時要轉變語態,從群眾接受角度考慮,做容易懂、喜歡看的新聞。文風反映了是否站在群眾立場上思考問題。報刊內容的安排和形式的選擇不能隨傳者的主觀意圖,而須從受眾也就是群眾角度考慮。劉少奇要求記者寫東西要考慮對象,並且用面向全國、解放區、蔣管區或者外國人等不同的讀者對象發稿來舉例,根據讀者的不同需求安排報道內容,按照讀者的認識能力和接受水平採用相應的形式。劉少奇認為,黨的媒體從服務群眾出發,使群眾愛看、易讀,尤其是理論宣傳一定要通俗,講理論要講透,不能停留在皮毛、現實和表層,而要講得深刻透徹,就要避免“籠統地講,得分析”⑩。“分析”即運用通俗、平實的語言和形式。隻有講透、講好,群眾才能看懂,才能愛看,進而加強黨和群眾之間的聯系。某些媒體宣傳蒼白、教條、灌輸,究其根本是沒有站在群眾立場上,不顧群眾需要。
結 語
劉少奇同志的新聞思想在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關於黨的新聞工作的群眾觀點是“群眾辦報”思想的補充和發展,具有獨特的理論貢獻和現實意義。他對於黨報的橋梁說、對黨報“黨的耳目喉舌”與“人民的耳目喉舌”的分析等等觀點,既具有理論創新意義,又是群眾路線思想在新聞宣傳領域的具體運用,體現出鮮明的群眾觀點。
【本文為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2017年度項目“講好抗日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晉察冀邊區新聞人物研究”(批准號:HB17XW007)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4頁
②③劉少奇:《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劉少奇選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2頁、第348頁
④劉少奇:《論黨》,《劉少奇選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1頁
⑤⑥⑦⑧⑨⑩劉少奇:《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劉少奇選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7頁、第398頁、第404頁、第396頁、第402頁、第403頁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