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科普出版的"困"與"解"
縱觀近幾年的少兒科普圖書市場,情況不容樂觀。由於數字出版的沖擊,多媒體競爭激烈,一定程度上分解了少兒科普圖書的讀者。出版利潤的減少,使整體發展缺乏較強的推動力,出版動力仍需增強。
國內原創存在不足
根據《開卷2018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排在前10名的少兒類暢銷書中沒有少兒科普圖書。根據近期當當網發布的2018年孩子最喜歡的童書中,科普百科類排在前10位的圖書裡,國內原創的少兒科普圖書隻有1種。
排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情況,並不能完全代表整個銷售市場,但從中也可看出一些我國原創少兒科普圖書的出版現狀。從排名中可見,當前國內原創少兒科普圖書出版還存在明顯不足,主要表現為:單純介紹知識的多於傳播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的﹔引進版所佔比例依然很大,國內原創力仍需提高﹔國內少兒科普作家的權威性和專業性仍需提高﹔知識講述模式生硬,表現形式單一﹔媒體競爭激烈,分解相應的讀者群﹔原創出版成本偏高,價格折扣戰激烈﹔暢銷書品種較少,很難帶動整個板塊的發展。
提高隊伍整體水平
根據少兒科普圖書的出版現狀,中小型出版社都在積極地尋求突破瓶頸的方法。出版社可以嘗試從重視和提高出版隊伍的整體水平、加強並提高本土原創力方面著手。
要提高出版隊伍的整體水平,一方面要重視培養優秀的兒童科普作者,另一方面要重視培養專業的少兒科普編輯。
提倡科學家創作少兒科普圖書,既可避免少兒科普作品低層次的不足,又能使作品與科學技術同步前行。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深入淺出,提高閱讀的趣味性。如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中國科普名家名作數學系列”是一套由院士、教授寫給孩子看的經典數學科普讀物。聘請張景中、馬希文、劉后一、李毓佩、談祥柏為中小學生量身打造的數學學習寶典,可謂是名家打造名品,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和專業性。
重視培養少兒科普編輯,在提高自身出版素養的同時,還要注意提高科學素養,關注少年兒童的閱讀興趣,並把握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提高選題策劃的起點和前瞻性。這對於一些專業出版社來說並不難,但對少兒社來說,相對缺少專業型人才,要有目標地培養並構建編輯梯隊,並提高現有人才的整體水平和綜合素養。
目前的少兒科普圖書市場,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引進版圖書,但在中國環境下的少年兒童,更需要用我們自己的語言,以符合中國孩子閱讀習慣和認知水平來表現的優秀本土科普讀物。如河北少兒出版社出版的《幼兒版十萬個為什麼》就是受到眾多小讀者和家長追捧的原創科普讀物。這是一套獻給3—6歲幼兒的“十萬個為什麼”,定位准確,知識豐富,所選問題從家長調查問卷中征選出來。該書囊括了有關動物、植物、自然、天氣、人體、生活習慣、生活小常識、交通工具、文明禮貌、分享合作、自我保護,種種孩子們感興趣的和生活中能碰到的問題。文字精練,通俗有趣﹔插圖精美,便於父母講解,適合親子閱讀。編排方式新穎獨特,每冊都分三、四個篇章,閱讀檢索起來更方便。
打破傳統出版模式
想要打破傳統的出版模式,形式要豐富多樣,要打破常規的固定形式,突出少年兒童本位,提高動手操作性,並可以嘗試多媒體跨界合作。
科普類圖書中,圖片具有對文字進行補充和拓展的作用,尤其是少兒科普作品,具有沖擊力的圖片更能吸引讀者的關注。在策劃時,就從書名、內容編排、版式、繪圖風格等方面著手,力爭豐富多樣,才能真正契合少年兒童的閱讀和興趣點。
在編寫少兒科普讀物時,應根據少年兒童的認知和興趣點,突出少兒本位,既要聯系其學習和生活的實際,也要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其感興趣的內容淺顯生動地表現出來。如引進版兒童彩繪本《法布爾昆虫記》中,作者給每一隻小虫子都起了名字,極易勾起小讀者對昆虫的親切感。
在提高動手操作性方面,引進韓國的“玩科學!我的科學實驗寶盒”系列,包含科學繪本、實驗材料包和實驗指導手冊,為小讀者自己操作提供了便利,大大提高了其動手操作性。
童趣出版社和當當網的多媒體跨界合作,是一個值得學習的例子。歷時3年打造的原創中國歷史繪本《中國國家博物館兒童歷史百科繪本》,2018年6月上市一個月就銷售了1萬套,半年的銷售碼洋超過千萬。這套書在出版前兩年多時間裡,當當童書的選品編輯就和出版社多次開會討論,深度打磨。編印發共同協作,多管齊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勢能。利用大數據對精准人群進行短信投放,同時配合優化網站搜索、公眾號預熱以及線下宣傳活動等多維配合,使得該書在2018年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以及一大批“80后”“90后”為人父母,越發重視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原創少兒科普圖書越發受到重視,相信少兒科普圖書的原創力也會隨之逐步增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