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70年作品精選 10本書,讀懂人民日報70年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
6月15日,《人民日報》70周歲生日。在此前夕,“人民日報70年作品精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堪稱一份厚重的生日禮物。
這套精選集,是從《人民日報》創刊以來的無數優秀作品中遴選出來的代表作。人民日報社社長李寶善在叢書總序中寫道:“捧讀這套精選集,就是在回顧我們黨和國家走過的復興之路。”
全套書共10冊,分別為人民日報70年來的消息選、通訊選、要論選、任仲平100篇、理論文選、國際評論選、散文選、報告文學選、文藝評論選、新聞論文選。書名相應為《人民日報70年消息選》《人民日報70年通訊選》(以下簡稱《消息選》《通訊選》)等。
新聞裡的中國
新聞是歷史的底稿。10冊書中,《消息選》《通訊選》關注新聞。70年來,黨和國家每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都反映在人民日報版面上。
翻開《消息選》,選入的第一條消息是《晉冀魯豫、晉察冀兩大解放區合並華北解放區正式組成》,刊於1948年6月15日第1版,即創刊號頭版。壓軸的一條消息是《習近平同金正恩舉行會談》,定格在今年3月29日第1版。從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落成通車,“火車飛馳過長江——千年理想成現實,萬眾歡騰慶通車”,到2017年7月“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從64年前周恩來總理率團出席日內瓦會議,到2017年年初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演講,本書共285篇消息。正如序言所說,一篇篇記錄時代風雲的重大新聞,仿佛再現了黨和國家70年的奮斗日志、發展軌跡,一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新聞裡的中國”躍然紙上。
《通訊選》講述了70年最鮮活的中國故事。70年一路走來,《人民日報》通訊報道尤其受到廣大讀者青睞。從《“全體起立,向人民的領袖致敬!”——新政協籌備會休會前二十分鐘的速寫》《“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人民政協第一屆會議特寫》到《老郭脫貧記》《“習總書記辦的,都是俺們盼的”——山東沂蒙山區聽民聲》,103篇通訊精品,成為黨和國家鮮活的歷史記憶。《一個代表的產生》《深圳見聞》《“趙光腚”的后代,富了——訪周立波<暴風驟雨>中寫過的元寶村》《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墨西哥城最悲慘的一天》《追問紫金礦業污染事件》等通訊精品,或見証黨和國家的歷史進步與非凡成就、聚焦深刻改變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或記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講述英模先進事跡,或放眼全球風雲變幻、發揮輿論監督作用,但都無不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思想裡的中國
除了寫好新聞,人民日報更生產思想。評論和理論,是人民日報“起家”“看家”“當家”“強家”的“兩論”。10冊書中,半數以上與評論、理論、論文等思想產品相關,合計6本——《要論選》《任仲平100篇》《理論文選》《國際評論選》《文藝評論選》《新聞論文選》等。
人民日報以評論見長,要論更是其中的突出標志。所謂人民日報要論,是人民日報社論和評論員文章等重要評論的合稱。從1948年6月15日的代創刊詞《華北解放區的當前任務》,到1949年10月1日社論《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從1978年12月25日劃時代社論《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到1991年10月1日社論《實干興邦》,再到2018年3月18日的社論《國家的掌舵者 人民的領路人》……正如《要論選》一書序言所說,“人民日報要論見証並記錄著我們國家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節點”。
《任仲平100篇》是10冊書中最厚一本。任仲平(“人民日報重要評論”的諧音)創建於1993年底,20多年發表文章超過百篇,17次獲“中國新聞獎”。這些作品的名字,見証著歷史:《論講禮貌》《筑起我們新的長城》《凝聚起民族復興的力量》《領航,思想的力量開辟新時代》……本書序言中說,“廿載風雲一紙書”,任仲平不是易碎品,走過25年回頭再看,每一篇任仲平都留下了我們國家前行的腳印。
思想定則天下定,理論強則有助於黨強國強民強。《理論文選》匯聚了70年來人民日報理論文章精華。我國老一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狄超白撰寫的《發展生產中的幾個問題》是本書開篇之選,1949年5月19日見報。刊發於2018年1月18日的《中國思想理論進入世界的鮮亮標志》是本書收尾之選。從《辯証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反映論》到《中國共產黨怎樣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從《毛澤東同志發展了真理論》到《黨治國理政戰略的新飛躍》,這些理論宣傳文章,為時代提供思想滋養,彰顯了人民日報“黨的創新理論宣傳排頭兵”的分量。
《國際評論選》《文藝評論選》是兩個特定類別的評論。前書一共156篇文章,從收錄的第一篇有關中國同蘇聯建交的短評,到最后一篇學習習近平主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主旨演講的國紀平,“每一篇都折射著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歷史,承載著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回憶”,“緊扣歷史足音,是70年來中國外交和世界風雲的縮影”。其中《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魯的哲學》《從中印邊界問題再論尼赫魯的哲學》《日本別干蠢事》《究竟誰在破壞國際法》等大量雄文,被外界視為中國對外政策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在《文藝評論選》中,70年人民日報文藝評論串起來的,猶如一部當代中國文藝思想史。70年文藝思潮與國家命運、時代精神、人民生活緊緊纏繞、同頻共振。如,1956年《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極大推動傳統藝術“百花齊放,推陳出新”,2017年王蒙《舊邦維新的文化自信》將“文化自信”置入五千年文明來路中深刻辯証。本書最早收入的文章,是韓北正的《讀<邪不壓正>后的感想與建議》,1948年12月21日見報。最新一篇是今年5月22日的《藝術當追求提高境界》。
《新聞論文選》,展示了人民日報人在新聞傳播實踐中積累的優秀傳播成果。一手抓採編業務,一手抓新聞研究,人民日報社在中國新聞界較早開始新聞研究,1957年即發起創辦《新聞戰線》雜志。1959年,鄧拓在該雜志發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新聞工作》,此文對人民日報人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起到重要作用。此外,書中收錄的范長江的《記者工作隨想》、李庄的《記者怎樣提高得更快一些》、范敬宜的《關於輿論導向問題的思考》等研究文章,對學界業界均大有裨益。
文學裡的中國
除了眼前的奮斗,還有詩和遠方。這套書中,《散文選》《報告文學選》是精神的棲息地。
《散文選》一書最前面的,是特稿《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學情緣》。《人民日報》副刊是一塊當之無愧的散文沃土。70年來,眾多熟悉的名字,如茅盾、老舍、沈從文、郭沫若、冰心、巴金、孫犁、王蒙、汪曾祺、賈平凹、陳忠實、鐵凝……許多當代最重要的作家都曾在這裡留下他們的散文作品。《況鐘的筆》《荔枝蜜》《臨江樓記》《丑石》《黃河精魂》等名篇,從這裡走向讀者視野。劉白羽的《沸騰了的北平——記人民解放軍的北平入城式》刊發於1949年2月18日的文藝副刊,成為《散文選》的首篇入選文章。周曉楓的《人在草木間》為本書收尾。
《報告文學選》一書中,收入大量耳熟能詳的名篇。書的序言中寫到,回溯《人民日報》七十年歷史,報告文學這一體裁備受矚目。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寫陳景潤,觀察細膩,文筆細膩。《為了周總理的囑托》描述植棉能手吳吉昌的人生際遇,《祖國高於一切》反映內燃機工程師王運豐不平凡的生活旅程,《揚眉劍出鞘》展現了擊劍選手欒菊杰的英姿和氣概……《讓汶川告訴世界》《北川重生》《我的中國夢》《塞罕壩時間》等作品,除了關注人物,還“反映生活進程中本質的東西”(夏衍)——而這仍然是報告文學的使命擔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