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好記者講好故事”
楚天都市報何婷:一張小餅 滿城大愛
何婷
大家好,我來自《楚天都市報》的新媒體部。今天,我講的故事從一雙手開始。
勞動的手,也是一雙照料的手﹔一雙懂得感恩的手,也是知道謝絕的手……這雙手的主人叫汪天姣,35歲,從湖北監利到武漢打工,她有個兒子叫牛牛,孩子半歲時,被查出腦癱,夫妻倆每天出攤十幾個小時賣煎餅,攢錢給兒子治病。病情剛剛好轉,丈夫又查出白血病。這雙柔弱的手,怎麼來撐起沉重的家呢?
去年12月,我們決定用新媒體視頻直播的方式報道煎餅姐汪天姣的故事。晚上6點,我,朱蕾,盧雅君,3個女記者帶著一根自拍杆、一個logo牌出發了。
第一次見到汪天姣,是在武漢風華天城小區門口,她穿著黑色襖子,戴著袖套系著圍裙,出攤的三輪車很舊,上面挂著一個牌子,寫著“女人本弱,為母則剛”。
直播正式開始。有沒有人捐?有沒有人幫?我心裡真是沒底。
汪天姣戴上一次性手套,手裡的刮板輕輕一轉,面糊攤成了圓形……
我問她:“每天出攤十幾個小時,累不累?”
她說:“我每天一睜眼,滿腦子都是醫藥費,忙一點累一點,把煎餅賣出去,心裡才踏實。”
我們一邊直播一邊吆喝:“快來買份煎餅吧,支持下這位大姐。”還真有人停下腳步,過來買煎餅。
小攤跟前人越來越多,直播間裡的彈幕也越來越熱鬧,全國各地的網友都送來鼓勵,要走她的賬號。
有個小伙子看了直播,特意打的趕來,5塊錢一個的煎餅,他放下100塊就走了……
直播結束后,我想統計捐款總數,可等了半天都沒結果。原來,剛才有幾百位網友給汪天姣轉賬發紅包,等到晚上12點終於有了結果。90分鐘的直播,我們竟然為她籌到了18萬元。我又興奮又激動,原來,一場小小的直播竟然能匯聚這麼強大的力量。
第二天,我們趁熱打鐵,“兩微一端”報網聯合發起“全城吃餅”。當晚,汪天姣賣出200份煎餅,面糊用完,可排隊的人還是不願離開。一位老婆婆說:“錢我先付,煎餅下次再吃!”
對於這麼多熱心人的幫助,汪天姣有一肚子的感激想要表達。第四天,我們發起直播《謝謝您的愛——“煎餅姐”對話網友》。
這場直播地點是在汪天姣家裡,推開她家門的那一刻,讓人心酸:凌亂、潮濕、狹小……我們3個記者都沒法同時站進去。
第五天,汪天姣收到了67萬元捐款,這是什麼概念?按一個煎餅5塊錢來算,這得賣13.4萬個!汪天姣說,她要沒日沒夜、不吃不喝12年才賣得完。
就在捐款源源不斷涌來的時候,她做了一個讓我們都很意外的決定:不再接受捐款。她說:丈夫的化療費夠了,牛牛的康復費,她要自己掙。
春節前,我們挑了兩件大紅色的羽絨服送給汪天姣,一是希望她新年紅紅火火,二呢,也希望她出攤的時候更暖和。
採訪中發生的這些故事,讓我發現媒體無論大與小、傳統和新興,讀者在哪裡,受眾就在哪裡,我們的報道就要對准哪裡,聚焦哪裡。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報道的方式和工具變了,但好記者的職責不變。隻有深入基層了解第一手材料,才能採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好作品。
現在我再去採訪,不僅要拿好筆,還要帶上自拍杆,更重要的是要讓好故事吸引網民的眼睛,讓正能量吸引網民的心,讓網絡的空間越來越清朗,讓社會的溫暖越來越巨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