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阜陽電視台高思杰:做記者就應該忠誠干淨有擔當

2015年12月25日07: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高思杰:做記者就應該忠誠干淨有擔當

  習慣舉著話筒採訪別人的高思杰第一次成為了別人的採訪對象,坐在記者對面,這個身高接近1米9的皖北漢子有些不好意思。

  熟悉高思杰的人都知道,相比置身聚光燈下,他更習慣於奔跑在塵土飛揚的採訪路上,從現場到編輯機房,兩點一線的軌跡,他往返跑了18年。直到現在,職業狀態沒有一絲衰減,在阜陽電視台外宣崗位上,他創造了普通新聞人幾乎無法企及的業務紀錄。

  18年來,他在央視、安徽電視台發稿近5000條。如果加上他在本台的發稿,他每天要發2到3條稿子。而這些任務,基本上是他“一個人拍,一個人編”。

  他的作品當中有70多件獲得“安徽新聞獎”“安徽廣播電視新聞獎”等省市級獎項。不僅如此,他還在國家級、省級核心期刊先后發表論文13篇,並獲得全國廣播電影電視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既然選擇了記者這個職業,成了黨和人民的新聞工作者,就應該忠誠、干淨、有擔當,身處基層仰望全省全國,立足全國全省俯瞰基層,干好本職、守住本分、保持本色。”高思杰如是說。

  高思杰的“專業出身”不夠“高大上”。直到初二時,這個農家少年才騎在樹杈上,從鄰居家看到電視的真面目,步入新聞行業算是“誤打誤撞”。

  師范畢業后,高思杰回到農村當教師,緊接著又參加自學考試,拿到了大學文憑,當初的奮斗目標就是,“一心想到城裡來,哪怕掃馬路都行”。

  1997年7月,高思杰來到阜陽有線電視台工作,最初的半年一直在整理有線用戶的檔案。后來,因為工作需要,他干起了記者,很快有了“新聞的感覺”。

  “一開始,我就關注那些突發的事件性新聞,拼命地發稿,一個人干的活抵得上好幾個人。”高思杰至今記得,“當年租住在10平方米的小房子裡,有時趴在床上墊著硬紙板寫稿子。”那時,他最大的願望是有一天候能夠通過辛勤的工作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把老母親接到城裡。

  “不過,做新聞僅僅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嗎?”很快,高思杰對這個職業有了重新的思考。一段時間,很多在外地的阜陽人給他打電話:“我們在電視上看到了家鄉的變化,原來這個新聞是你做的”。

  “那時我才意識到這個崗位的分量是這麼重,它與地方的發展和百姓密切相關。”高思杰很快開始了報道方向的調整。從此在他的鏡頭中記錄阜陽最多的是“王家壩”的抗洪、“火車站”的農民工等。

  “在不了解阜陽的人眼裡,這些都可能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 ,其實這是一個阜陽人心中的‘痛點’。”在他看來,隻有走進發洪水時的淮河“王家壩”,才能理解阜陽人“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隻有走進春運中的阜陽火車站,才能體會阜陽農民工背井離鄉、四處打拼的艱辛。

  為了記錄好阜陽、傳播好阜陽,高思杰隻能選擇用“奔跑”的節奏投入外宣工作。他不止一次在奔跑中跌倒,接著再跑。

  在王家壩抗洪救災現場,他心絞痛發作,倒在地上,吃下別人喂的速效救心丸后,堅持工作9個多小時﹔有一次,他白天採訪晚上吊水,整整4天輾轉3個縣市區,拍攝人物特寫﹔如今,他的雙腿留有十余處抽掉靜脈的手術刀口。他曾經在腿部血管破裂后纏上繃帶,馬不停蹄地趕去現場採訪。

  “高思杰當了18年記者,17個大年夜沒和家人一起團聚。今年女兒去世了,他擔心我想不開才沒有出去。”妻子劉海燕留著眼淚說。

  17個除夕夜,他不是和返鄉民工在火車站過年,就是和武警戰士一起﹔或者在王家壩和搬遷群眾過節,在醫院和醫護人員一起迎新年。

  “既然干了這一行,就要愛這一行,我是真喜歡電視這個行當。”高思杰有一個資料櫃,裡邊的磁帶濃縮了阜陽的“發展史”。工作之余,他會細心地整理好這些寶貴的影像資料。無論同事需要什麼類型的畫面,在他這裡都是有求必應。

  為了方便自己寫稿,高思杰將阜陽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數據全部背了下來。阜陽市小麥種植面積是多少?各縣區的面積、人口是多少……這些數字他張口就來,並且時常在腦海中更新。

  工作之余,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電視,而且隻看新聞節目。“每個省台的新聞聯播是如何編排的,節目風格如何,這都是我的關注點”。

  高思杰有了名氣之后,找他的人越來越多,有的企業舉辦開業慶典想讓他拍成新聞播出來,有人想借用他的影響力宣傳自己,並承諾重謝,都被一一拒絕。他從不利用肩上的攝像機為自己謀取私利,但對群眾的事,卻從來都沒有拒絕過。

  他為白血病孩子募捐,為棄嬰尋找更好的出路,利用新聞的力量,推動公益事業的進步。他用身體力行的善行義舉,向社會展示了一個新聞人的大愛和責任擔當。

  因為工作,高思杰一直感覺愧對家人,尤其是12歲的女兒,“沒有陪她待過完整的一天”。

  最讓他心痛的是,去年12月5日,女兒高雨桐被醫院診斷為腦干腫瘤。此后,他就帶著女兒輾轉上海、北京等地求醫。但是奇跡未能出現,今年2月14日,高雨桐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悲痛中的高思杰和妻子決定,捐獻女兒的器官。隨后,高思杰也在器官捐獻志願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如今,小雨桐的眼角膜讓兩名患者重見光明,兩個腎臟也讓省外的兩名腎病患者重獲新生。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總得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盡管女兒的生命太短暫,我相信我們父女倆應該是一條心,她應該也是這麼想的。”說到這裡,高思杰的眼中噙著淚花。(王磊)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