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4年·第12期

報業轉型:“互聯網思維”還是“融合思維”

王君超

2014年12月19日11:09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早在20世紀50年代,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說,即將到來的“技術革命浪潮”是“那樣迷人,那樣誘人,計算思維必將作為唯一的思維方式為人們所接受和踐行。”﹝1﹞60年后,雖然“計算思維”並沒有成為人們“唯一的思維方式”,但是,“互聯網思維”成為當今世界一種主流思維方式,似乎已成不爭事實。

有論者認為,李彥宏在2011年的一些演講中,偶爾提到“互聯網思維”的概念,意思是指要基於互聯網的特征來思考。﹝2﹞實際上,我國報業從2005年8月開始探索數字化轉型,就具有了“互聯網思維”。從世界范圍來說,報業的“互聯網思維”則可追蹤到21世紀初美國報紙倒閉潮所引發的數字化轉型。當今世界最為知名的網絡原生報《赫芬頓郵報》,即是誕生於此期“互聯網思維”的產物。該報開放性的博客平台、眾包式的內容生產模式、融合新聞的呈現方式以及免費閱讀的做法,都可視為“互聯網思維”的具體運用。

“互聯網思維”對於報業轉型之所以重要,在於它超越了傳統媒體的閉合思維,將報業的發展策略置於互聯網的生態環境之下,通過數字化轉型進行媒介融合,從而使得報業品牌和“紙媒精神”在網絡時代獲得延續。在此背景下,互聯網思維“讓很多人陷入集體的魔症。很大一部分所謂互聯網思維信徒眼中,大有隻要‘沾上互聯網思維的仙氣,則必將魔擋殺魔、佛擋殺佛,所向披靡、一往無前’的慷慨氣勢。”﹝3﹞

筆者認為,在“融合文化”的背景下,僅有“互聯網思維”是不夠的。互聯網只是提供了各種信息呈現的平台和聚合的手段,它要融合的則是各種媒體形式和內容。因此,在媒介融合時代,更需要的是“融合思維”而非“互聯網思維”。所謂“融合思維”,指的是基於融合文化的特征,從新舊媒體融通性的角度考慮問題的一種大系統思維方式。它包括並超越了單純的“互聯網思維”。

從適用階段來看,“互聯網思維”適用於報業轉型初期。由於需要考慮網絡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報紙需要突破兼容性差的介質限制,主動向互聯網靠攏。《今日美國》的版面編排從20世紀80年代初創刊時,就體現出適應網絡時代閱讀習慣、改變讀者體驗的互聯網思維。在媒介融合階段,對於視覺設計師和融合新聞的制作者來說,更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運用融合思維,將紙媒的設計元素與互聯網的特色相融合,呈現“后平板時代的敘事方式”。

從受眾定位的角度來看,在紙媒數字化轉型完成之后,“融媒體”和“融合新聞”更多需要考慮隨紙媒轉型而來的傳統媒體受眾的閱、視、聽習慣,按照“融合思維”滿足其閱讀體驗。一廂情願地強調“滑屏式”“卡片式”的移動終端閱讀方式,漠視這部分讀者的閱讀習慣,勢必造成受眾流失。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片面強調“互聯網思維”會陷入“互聯網決定論”的誤區。澎湃新聞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將互聯網思維與“紙媒精神”結合起來,凸顯了“網絡原生報”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和人文情懷。在社交媒體的媒介環境下,“內容為王”被“關系為王”“渠道為王”所代替,似乎媒體內容也像“關系營銷”一樣,隻要快速分享給“強關系”或“弱關系”,信息傳播的價值就會實現。但實際上,“人類文明不只是互聯網所表現出來的‘全世界信息’的總和,也不只是可以簡化為二進制並上傳到互聯網的所有內容。人類文明要保持勃勃生機,就必須在每一代人所有成員的頭腦當中重建。記憶外包,文明消亡”。﹝4﹞(作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

注釋

﹝1﹞﹝4﹞(美)尼古拉斯·卡爾.《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P240、P214.劉純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現代國企編輯部,《拷問“互聯網思維”》.《現代國企研究》,2014年第4期,P28.

﹝3﹞內蒙古烤白鼠.《互聯網思維引發的集體魔症》.http://www.tmtpost.com/174308.html.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