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是記者贏得尊敬、媒體贏得市場的關鍵,新聞公信力是媒體賴以生存的無形資產。
中宣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9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通知要求,各部門對重大新聞敲詐和編造傳播假新聞案件要成立聯合調查組,多部門協同開展調查。主管主辦單位及各新聞單位要加大自查自糾力度,及時處理新聞敲詐和假新聞等行為。通知要求,完善信息公開查詢制度,便於公眾辨別媒體及記者真偽、查詢網站信息。完善媒體評議制度,定期組織社會人士和業界代表對新聞媒體、互聯網站和從業人員遵守職業規范、履行社會責任情況進行評議,以提高行業自律水平(3月28日《新京報》)。
近期,不時有虛假新聞見諸報紙、網絡。此前,網上一組題為“北京街頭外國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訛詐”的圖文引發廣泛關注。正當網上罵聲一片,指責中年女子“碰瓷”、“丟了中國人的臉”時,北京媒體核實的情況卻令網友們咋舌:外籍男子駕駛無牌摩托車闖紅燈,撞傷了行走在斑馬線上的中年女子。
又如,根據社會舉報,中國記協會同有關新聞宣傳單位查處了部分媒體從業人員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的案件。其中2013年10月24日,《黑龍江晨報》刊登《老漢旅店見網友,一開門傻了--“跟我開房的咋是兒媳婦”》一文。經查,穆棱市電視台記者以派出所提供的一件曾經處理過的糾紛為原型,編造了《穆棱:開房約會女網友見面竟是兒媳》的假新聞。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豈能隨意杜撰和編造?社會責任是記者贏得尊敬、媒體贏得市場的關鍵,新聞公信力是媒體賴以生存的無形資產。然而,現在有一些記者和媒體的表現令人失望。一方面虛假新聞、失實報道不斷,熱衷於炒作“三俗”新聞﹔另一方面,娛樂無底線,片面追逐眼球效應,完全忘了媒體和記者的社會責任,喪失了媒體的基本立場。
時下,有的記者或撰稿人不顧職業道德,一味追求名利,不深入實地進行採訪,將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的馬路傳聞寫成新聞,甚至憑空想象,無中生有,閉門杜撰虛假新聞,而一些新聞媒體為吸引公眾眼球,單純追求新奇和獨家新聞,對離譜的新聞事件不認真審核便搶先編發,而后其他新聞媒體盲目轉載,以訛傳訛﹔更為嚴重的是,有的媒體記者竟然濫用新聞採訪權,搞稿錢交易,收取錢財,向被採訪者敲詐勒索,嚴重損害了新聞媒體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盡管傳播技術的激變導致傳播渠道前所未有地多元,信息傳播前所未有地迅捷,但既然傳播的是新聞,便一定要求真,一定要核實,一定不能想當然,更不能任意創作。媒體的公信力必須建立在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之上。這需要媒體及媒體人嚴以律己,拒絕虛假有償新聞。一方面,媒體人應拒絕各種誘惑,不搞虛假新聞,遠離有償新聞,建立嚴格而完善的新聞審核機制,是天然職責所系。另一方面,再怎麼創新、再怎麼嘗試,都需要媒體人認真恪守新聞真實性的原則,這是新聞工作不容突破的底線。
在互聯網時代,新聞傳媒每一個元素都在發生變革,有時甚至連基本理念、基本規范都被顛覆、被改造。但無論如何,新聞的DNA不可改變,傳媒的基因不能異化,那就是新聞的真實性、傳媒的誠信度。這是新聞的核心品質、傳媒的立身之本。一旦有的媒體和媒體人在虛假新聞、有償新聞問題上觸礁,就嚴重背離了新聞的客觀真實原則,自毀公信,理應承擔新聞失實的代價以及相應的法律責任,而且也將在道義上失去公眾的支持。因此,能否恪守客觀公正的原則,將事實真相還原給公眾,既是新聞報道的應有之義,更是媒體被個別害群之馬抹黑之后,媒體從業者証明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