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我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記者社會責任”主題討論會在京舉行。圖為光明網副總編輯吳小京發言。高國全 攝
4月16日上午9:00,中國記協和全國三教辦結合湖北新聞界開展的“我是建設者”大討論活動,在中國記協二樓新聞發布廳舉辦“我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記者社會責任”主題討論會。會議就新時期增強新聞工作者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聞工作者社會責任感的豐富內涵和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基本要求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推動廣大新聞工作者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為實現中國夢不懈努力。並邀請部分中央和地方新聞單位共同發起“我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倡議活動。
[光明網副總編輯 吳小京]各位領導大家上午好。對社會重大問題加強輿論引導,積極應對某些錯誤的觀點,是光明網很緊要的任務,光明網組織編輯記者和網友就網上的熱點進行了討論和批判。
當前,大家都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充斥於互聯網。傳統媒體是報紙、雜志,現在在微博、微信、手機報等移動終端模式下,新聞的傳統速度更快,平時可能循規蹈矩的人可能在互聯網上會發表一些匪夷所思的東西。現在很多新興媒體都具備新聞傳播的功能,對微博、微信等的管控都是我們的責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媒體就是為黨所用,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社會責任,在新媒體當中同樣也有網站的編輯記者,微博的編輯記者,微信的編輯記者,對這些採編人員進行教育培訓是媒體必須經常進活動。光明網秉承光明日報的傳統,從編輯記者入職開始就對他們進行了培訓,努力提高社會責任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比如說光明網對於社區的編輯就必須要培訓他們對當前的一些錯誤觀點進行識別,對上級下發的通知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要多學習一些背景資料,增強鑒別能力,防止網友埋雷式的跟留言。
比如說對一些災難、事故甚至是刑事案件,編輯就要克制自己的某種沖動,對於負面、低俗、博眼球的新聞也要克制住這種強烈的沖動,以社會責任為重,以人文關懷為重,客觀適度地去報道。編輯的一次沖動、一次點擊就可能就會把負面的報道以幾何級速度在社會上轉發,所以不能以自己的情感去編發稿件。要加強新聞的把關意識,克服從眾、低俗、沖動、自我的心理,提高社會責任感,否則就不要在新聞媒體從事採編工作,這是我們網站在平時的教育和培訓中的一點感想。謝謝大家。
來源:中國記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