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新”,都在說“變”,但隻有親自體驗,才會真正明白,本屆全國兩會確實有“新”和“變”。
3月4日,經濟界小組討論會現場,從上午9點40進場,到11點06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界小組討論組長劉明康宣布結束,不到1個半小時時間內,政協委員的坦率與真誠,讓人印象深刻。有委員就直言,“我們是不是要進一步改進文風?再縮短一點官話和套話?”還有委員說,“我們發言的時候,是不是該不照著稿子念?甚至,是不是不要再模板寫發言稿?”而從會風改進的一個點——發言時間看,不少政協委員更是言簡意賅。據記者觀察,李河君委員的發言也就兩分鐘左右。
“變”會風的同時,“變”的還有會議的氣氛——沒有太沉重的語調,卻有著輕鬆活潑,乃至互動。比如,陳東征在談到“大股東持有該公司時間越長,就應降低稅負”時,就轉過身,笑著詢問“鄰座”賈康委員的意見,並現場進行了交流與互動。“你看呢?賈康委員,是不是能給我這個提議再推一把力?”賈康委員對此也欣然應允。
又如,奚國華委員講完信息化發展、網絡安全等內容后,就得到了全國政協委員陸啟洲的積極回應。
“你看,這個垃圾短信是不是也該處理下?”陸啟洲委員半開玩笑地說。而奚國華委員也笑著回復,“這確實是我們的工作。”
當然,不止委員們在進行輕鬆的互動,媒體記者同樣間接參與到互動中。一個細節是,每當一位委員發言時,記者們都會遞電視台的話筒或錄音筆,而等待他們的不是拒絕,而是“主動讓步”。面對一位記者的錄音筆,賀平委員主動拿走了本子,空出台面給記者擺放﹔面對開會過程中一位電視台記者的約訪要求,賈康委員也小聲應允﹔面對不少記者會場內小聲的提問,一些委員也很禮貌地進行了婉拒。
這些,實際上都離不開“善解人意”的小組討論組長劉明康的“助力”。劉明康不僅提出了“善待媒體”的要求,還主動要求現場的委員“自報家門”。劉明康本人也非常配合地回答了我幾乎所有的提問。
當然,“變”的同時,也有“不變”。
“不變”的是,委員們對發言的認真態度。還是以劉明康為例,他本人桌子上就放了一張記錄得密密麻麻的紙,顯然,他為當天的分組討論下了功夫。不變的是,媒體記者們為了搶新聞,會繼續圍堵認識的委員,尤其是愛與媒體進行交流的賈康,像3月3日在人民大會堂那樣,繼續被超大規模圍堵,但他還是很耐心地一一回答了關於房產稅、城鎮化、房地產調控等不少問題。
“變”還是“不變”,都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