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電信網、廣播電視網與互聯網三網融合的逐步推進,我們將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媒介社會中。三網融合大大提高了受眾的信息接受量及信息接受速度,對廣大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三網融合為背景,分析了關於媒介素養新要求及媒體人媒介素養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就此提出了筆者自身的建議與對策,意在找到問題的症結與相關解決途徑。
關鍵詞:三網融合﹔媒體人﹔媒介素養﹔提升策略
一、三網融合背景下媒體人的媒介素養分析
1.媒介素養概說。20世紀30年代初期,電影在英國開始普及,在社會帶來流行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庸俗低級的文化趣味,當時的一些教師認為,這種大眾化的電影對青少年的文化趣味造成了腐蝕與侵害,破壞了傳統文化的傳承。1933年,英國學者ER•利維斯和他的學生丹尼斯•桑普森發表了文化批評論著《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意識》,提出文化素養的概念,意在反對電影帶來的流行文化價值觀,教育青少年學會抗拒大眾媒介帶來的“低水平滿足”,保護傳統文化,這裡所說的“文化素養”,實際上就是媒介素養的濫觴。
陳力丹把媒介素養分了兩個層次:一是公眾對於媒介的認識關於媒介的知識,二是媒體人對自己職業的認識和一種職業精神。重點是媒體人對職業的認識和對工作規范的了解。
2.三網融合對傳統媒介素養的新要求。隨著以網絡媒介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的正式來臨,以及我國三網融合時代工作的循序推進,傳統媒介認知方式正在遭受嚴峻的挑戰。傳統的媒介認知方式具有確定性、唯一性和可認知性等特點[1]。隨著網絡等新媒體的興起與蓬勃發展,新的傳播方式接踵而來,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或者超出了傳統媒介素養的研究范疇,對當下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
三網融合下新媒體的虛擬性超出傳統媒體的認知與判斷范圍。三網融合后媒體的虛擬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其展現的是一個高度虛擬的高仿真的現實世界,現實活動幾乎都可在網絡中找到替代。傳統的媒體認知和判斷方法已經不能適應。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媒介傳播內容海量化,帶來的是信息的大爆炸,這對現今的媒體人的媒介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在這些海量的信息內,為廣大受眾及時准確地找到所需信息並幫助媒介受眾提高自我正確認知和判斷能力。
三網融合下海量的信息降低了媒體人的選擇鑒別能力。三網融合后傳統媒體中的把關人退居幕后,紛繁復雜的信息都呈現在媒體人與受眾的面前。這種高度的信息自由是空前的。盡管這種信息自由提供了越來越多受眾了解真相的機會,但也將大家帶入一個困境,增加了大家選擇與接受信息的難度。信息紛繁復雜、甚至自身矛盾、說法不一,這對時下媒體人的媒介素養便提出了要求,即及時有效地協助受眾獲取正確的信息並幫助受眾提高信息鑒別能力,讓受眾獲知真相。
三網融合后淺閱讀增加,信息深度減弱。傳統媒體時代的閱讀實質上是一種深度閱讀,然而隨著新媒體的誕生及三網融合的逐步推進,時下受眾接觸到的往往是淺閱讀,一種快餐式的閱讀方式[2]。這種閱讀方式淺顯、片面及欠缺理性,商業化和消費化傳播效果明顯顯現,這從另一方面對廣大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新要求,即如何增加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的閱讀深度,更多地注重理性思考與深度理解。
二、媒體人媒介素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三網融合背景下,新聞媒體事業步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媒體從業人員也將會劇增。2005年末我國正式持有新聞記者証的就已有15萬余人,而新聞從業人員達70多萬人。隨著網絡媒體,博客等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帶動了更多就業。截止2011年底,我國有媒體人近300萬。媒體人在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以及積極開展輿論監督等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們也應認識到,相比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新聞媒體而言,我國媒體人的媒介素養還有待提高,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媒體人職業意識淡薄。媒介素養是現代社會公民素養的組成部分。每個職業都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進步的發展歷程,無論過程如何發展,不變的是已經形成並深入人心的職業意識。早在十九世紀,白衣天使已形成救死扶傷的職業意識,不分國界不分種族。對於媒體工作者來說,歷史上,曾經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並不是一個行業,而是黨政機關的一部分,市場經濟以后,我們的傳媒業才逐漸轉變成一個行業。目前,我國網民人數世界第一,互聯網普及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2.33億人。在這樣一個全媒體時代,廣大媒體工作者關於職業的意識還是比較薄弱的。
2.媒體人法律意識欠缺。任何社會任何一個國家都應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威,即法律。隻有在法律的威嚴下,才會是法治社會,才能依法治國。新聞傳播事業由其特殊的性質和地位,承擔著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傳授知識等等崇高任務,其作用和影響是巨大的。“無冕之王”是對這一職業的褒獎,但他們對法律至上卻認識不夠、宣傳不夠,甚至自己定位為“審判長”的角色。我們在新聞相關專業本科階段就開設了新聞道德法規課程,但從業群體中仍有很多非科班出身的人員。在崗的媒體人大多都未認真系統地學習過法律,在當前新聞崗位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也無暇顧及法律知識的再學習。我國至今仍沒有一部專門的新聞傳播法律,新聞法制的相關規定分布於憲法、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中,這也使部分新聞工作者對法律產生厭惡甚至抵觸的情緒。
3.職業道德素養不高。職業道德作為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必須要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各種復雜關系。人,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素養,無論從事任何職業。大的媒體環境在改變,“一言堂”的局面早已被打破,在新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些媒體人員為了蠅頭小利、收視率、收聽率以及排行榜賺眼球頻頻作出有失道德的事情。近年來國內發生的“排隊領取封口費”、“虛假新聞”、“紅包採訪”等一系列新聞事件所暴露出來媒體人職業道德缺失,必須引起反思。在這一點上,國外的媒體人做的較好。以CNN絕大部分工作人員為例,他們選擇新聞業,大部分是出於喜愛,他們的執著源自內心深處的社會責任感。對BBC已故主持人薩維爾性侵案的調查並揭開這個丑聞的記者馬克•托馬斯,曾經是一名偵探,2000年他結束了在薩裡警察局的工作,開始成為一名調查新聞記者。
4.專業素養亟待提高。三網融合使各大媒體的分工更加細化,對媒體人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同時,廣大受眾的知識文化水平不斷提升,媒體人的專業素養也必須快速提升,才能滿足受眾日益提高的接收要求。媒體人的專業化層次大幅度提升已然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目前國內的媒體,抄襲新聞、拼湊嫁接、盲目跟風報道的現象還較多。缺乏對相關新聞事件的“調查、調查、再調查”,要更注重的是新聞的原創性、新聞視角的獨特性以及深度的解析,這是當今社會對廣大媒體人的普遍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