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別讓“刷量”透支誠信存量
毫無疑問,真正有生命力的公眾號肯定不是刷量帶來一時熱鬧的公眾號,網民看重的還是那些有原創、有特色、有價值、有優質內容、有誠信的自媒體。不妨以刷量暴露的問題為契機,擠掉泡沫,努力建立一個真實、公平、公正、誠信的網絡環境,扭轉行業因不透明不公平產生的混亂局面,讓自媒體健康發展。【詳細】
·河南日報:微信公眾號刷量是作繭自縛
由於微信公眾號門檻低、成本小,不少人將之視為商業項目,這本無可厚非,但即使是一門生意,也有其規律:一靠產品,二靠誠信,之后才是營銷手段。如果像某些公眾號那樣,沒有內容產出,僅靠刷量營銷,無疑是本末倒置。而無數的事實更証明:欺騙,是商業世界的癌症,是飲鴆止渴之舉。【詳細】
·濟南時報:遏制刷量鬧劇不能靠微信單打獨斗
刷量,已經涉及信用欺詐,是一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資本願意為自媒體付費,是基於其呈現的閱讀量,從法律上明確廣告主對刷量公號的索賠支持,是能從一定程度上遏制自媒體的刷量沖動的。除此之外,無論是刷量的組織者,還是參與者,都是不正當得利,不誠信收益,相關部門及時介入調查,對於其中的牟利者進行處罰,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此多管齊下,對這條灰色產業鏈上的多樣利益者進行打擊,或能讓刷量不再如此隨意。【詳細】
·廣州日報:對付公眾號刷量不能手軟
誠信與虛假的“貓鼠斗”,幾乎從互聯網誕生之始就一直存在。假數據就像所有行業的數據造假一樣,會破壞社會互信、拉高交易成本,貽害匪淺。然而當前對它們依然缺少足夠嚴厲的打擊和懲治——在線下,相關規范已事無巨細,而網絡世界裡借助假數據誘導消費、坑蒙客戶盡管涉嫌虛假宣傳、欺詐甚至不正當競爭,卻仍處於灰色地帶。這些行為在法律上應該怎麼界定,監管部門如何布置規范、懲處機制,值得深思。【詳細】
·北京日報:刷量笑話戳破了自媒體神話
刷量龐大而誘人的利益輸送鏈條,讓網絡生態受損,傷害著真正的優質內容生產者。海量信息的時代,不缺的是信息,缺的是有價值的高質量信息。在這方面,傳統媒體有著明顯的優勢。專業過硬的採寫者、經驗豐富的把關人、多年積澱而成的公信力,都是優質內容生產的保証。經過一段時間的大浪淘沙,我們看到一度風起雲涌的自媒體浪潮正在消退,輿論場中的主流聲音、權威信息依然來自傳統媒體及其創辦的新媒體。【詳細】
2016年還有比自媒體更熱的詞嗎?在這個平均每100個網民就有一個微信公眾號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10萬+”的光環再加上一波高過一波的估值,自媒體在資本和市場的熱捧下水漲船高。
隨著微信官方技術屏蔽了刷量工具的操作,一批“裸泳”的大號猝不及防浮出水面,再次引發了輿論對自媒體熱潮的思考。泡沫該如何擠掉,自媒體的路又在何方?